当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施奈德上将抛出“分布式作战”概念时,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正经历冷战以来最剧烈的震荡。这位四星将军的坦承揭开了五角大楼的深层焦虑:在东风系列导弹的威慑半径内,美军传统基地已如风中残烛。这场从“航母决战”到“海上游击”的转型,既是军事科技的倒逼,更是大国博弈的无奈。
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雷达屏幕上,每天闪烁的未知光点都在提醒美军——射程4000公里的东风-26导弹,能在12分钟内将这座战略枢纽化为火海。五角大楼2023年兵棋推演显示,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军在第一岛链内的主要基地存活率不足35%。正是这种残酷计算,迫使美军启动“太平洋跳岛”计划。
施奈德倡导的分布式作战,本质是将鸡蛋分散到更多篮子。美军计划在亚太地区打造200余个“微型基地”,每个基地部署4-6架战机,由预制化机库和移动式防空系统构成。这种思路在2024年“勇敢之盾”演习中初现雏形:海军陆战队在帕劳群岛用3天建成野战机场,F-35B战机首次实现在棕榈树林间的短距起降。
分散部署的代价在冲绳演习中暴露无遗。当模拟的“东风打击”摧毁那霸基地后,分散在宫古岛、石垣岛的12支分队陷入补给困境。卫星画面显示,运输机群为给每个分队运送20吨物资,需多消耗47%的燃油,且30%补给品因协调失误送错地点。更严峻的是,维修专家无法及时抵达故障的F-22战机所在地,导致6架隐身战机成摆设。
美军试图用“机动后勤”破局。在菲律宾海试航的“先锋”号远征移动基地舰,能携带3000吨物资在岛链间穿梭。其搭载的3D打印设备可现场制造零件,无人机群则负责最后一公里配送。但兰德公司报告指出,这种理想化供应链在实战中存活率不足20%,解放军超音速反舰导弹完全能封锁关键水道。
美军分布式布局暗藏政治风险。当日本与那国岛居民抗议基地扩建,当菲律宾最高法院叫停巴拉望岛驻军协议,华盛顿的“棋子”正在变成“雷区”。更微妙的是,澳大利亚拒绝在其北部岛屿部署MQ-9无人机,担心成为打击目标。这种联盟内部的裂痕,使美军规划的“三海联动”难以形成合力。
解放军应对之策则凸显系统对抗思维。无侦-8无人机与北斗卫星构建的广域监视网,能实时追踪分散目标;东风-17乘波体导弹配备的智能弹头,可自主识别高价值目标;而福建舰战斗群的远洋存在,迫使美军分散的舰队不敢轻易集结。这种“以体系破分散”的布局,正在消解美军的战术创新空间。
分布式作战的终极赌注压在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项目。这款第六代战机设计航程达4000公里,配备激光防御系统,能在简易跑道起降。但项目负责人里奇·罗伯逊少将承认,原型机试飞已延期18个月,AI辅助决策系统尚未通过空战测试。与此同时,歼-20的脉动生产线正以年产50架的速度挤压技术代差。
解放军南部战区针对性展开“猎狐-2024”演习,渔民编队配合海警船实施全域监视,人工智能系统实时解析可疑电磁信号。当人民战争传统遇上智能化升级,美军的“海上游击”恐将遭遇更坚韧的防御网络。这场战略转型的较量,注定重新定义21世纪的大国军事博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