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角度扒一扒赵构其人

奕廷成长漫谈 2024-10-13 17:48:33

赵构,南宋政权的缔造者,其生母韦氏的出身平凡,在赵构出生前,仅被封为平昌郡君,孕期中晋升为婕妤,生下赵构后逐步被封为婉容。在徽宗众多妃嫔中,她并不突出,这也意味着赵构在幼年时并未享受到过多的皇家特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构的成长似乎注定要比其他皇子更加努力。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勤奋来赢得父亲的认可。据史料记载,赵构天资聪颖,好学不倦,每日能诵读千言,博闻强记。他在文学和艺术上也颇有造诣,尤其在书法上表现突出。同时,他也不忘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然而,尽管赵构在个人修养和才能上有所成就,他在徽宗面前并不受宠。徽宗对赵构的忽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构的性格,使他在后来的统治中表现出更多的谨慎和保守。

他的青年时期有着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那就是他作为人质进入金军的营帐。根据历史记载,在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围攻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并要求宋朝派遣亲王及高官前往金营进行和谈。在这一关键时刻,赵构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与少宰张邦昌一同前往金营。

在金营这段时间,赵构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沉着与勇气。他保持着日常的骑马射箭,生活井然有序,面对金军的种种威胁与挑衅,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没有显露出任何的恐惧。这种坚毅的表现与金人对宋朝皇子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以至于金军将领完颜斡离不感到困惑,甚至开始怀疑赵构的真实身份,认为他可能是替身。因此,金人提出要求,希望用肃王赵枢来替换赵构。

这样,赵构得以幸运脱身,最终安全地离开了金营。

在金营中的经历可能让他更加珍视生命和权力。这些经验和认识,在他后来的统治生涯中,尤其是在对待金朝的和战政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谨慎布局,风雨飘摇中保得半壁江山

在金兵如潮水般围困汴京的危急时刻,赵构身处相州,心中却暗潮涌动。一日,他向身边的随从吐露了一个梦境:夜来梦皇帝(钦宗)脱所御袍赐吾,吾解衣而服所赐袍,此何祥也?”梦是失控的欲望,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取代钦宗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

为什么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因为身为帝王家的人天天见证权力的威严,受帝位的诱惑,却不得不夹起尾巴低调作人。在这种谨慎和保守的反差下,激发了他更大的野心。也让他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不图出兵救父兄,反而渴求帝位。于是乎命运给予了他机会,只是这机会的代价似乎太大了。

靖康之变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徽宗、钦宗二帝及赵构的母亲韦氏等皇室成员被金人掳走,赵构的三妻妾、五儿女也未能幸免。

在这场风暴中,赵构如同一艘在惊涛骇浪中艰难航行的小船,他开设大元帅府,收拢了一万多人的军队,试图在乱世中寻找一丝生机。他命令宗泽进屯澶渊,制造出自己正在军中的假象,这既是为了掩护自己向南逃亡,同时为了将宗泽排挤出军事领导的核心,如同棋盘上精心布置的一步棋,既保全了自己,又为未来铺路。

然而,即使手握八万兵力,面对父母兄弟妻儿被俘、东京百姓遭受金兵的蹂躏,赵构却选择了作壁上观,他的心中似乎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让他无法挺身而出,反而考虑继续逃往长江以南。这种行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谨慎、保守、冷静到可怕。

赵构拒绝元祐皇后和张邦昌回东京继大统的提议,而是选择南下在应天府称帝,这一选择则显示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局势清晰的认知。他的谨慎告诉他:回到东京继位会使他陷入金人的控制之中,等于羊入虎口。相反,南下应天府称帝,可以让他远离金人的威胁,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南宋忠臣和军队的支持,为他日后的统治打下基础。

总之,他是那种能洞悉趋势,又足够有野心和能力的人。在纷乱复杂的时代,每一步决策恰到好处。于是他得以凭王子的身份,聚拢人心,扭转乾坤,于风雨飘摇中在南方构筑了半壁江山。

如果他不挺身而出,估计金也没有能力驾驭宋的江山,那些崛起的武将都会裂土自封,又会回到唐末或石重贵被掳之后的剧本。

在战、和、守之间摇摆

面对金兵的屡次进犯,赵构的应对策略在战、和、守之间不断的摇摆,赵构在用人上也显示出了他的摇摆不定。他曾罢免了主张抗金的李纲,转而重用黄潜善和汪伯彦等人。黄潜善和汪伯彦主张与金人求和,这与赵构的外交政策相符合。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苗傅、刘正彦等人的不满,引发了兵变。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又不得不依赖吕颐浩、张浚等主战派将领引勤王之师入城,平息了兵变。

在赵构的统治期间,他在赵鼎、张浚、秦桧、吕颐浩等人之间不断摇摆。这些人物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军事策略,赵构的决策往往受到他们的影响。例如,赵鼎主张守,张浚主张北伐抗金,而秦桧则主张乞和。赵构在不同时期对这些人物的任用和罢免,反映了他在对外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从金朝回来的宋使何藓报告了宋徽宗已经病故的消息,赵构得此凶耗,“号恸擗踊,终日不食”。 在复仇雪耻的氛围下,张浚趁机提议移驾建康,赵构便按张浚的主张,于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下诏移驾建康,准备积极北伐。然而过不了几天,又重新启用秦桧为枢密使,主持对金和议。

赵构的这种摇摆性格,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国家安危的考虑,试图在战和之间寻找平衡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他个人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外部威胁的恐惧。他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为南宋赢得了喘息之机,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摇摆不定的政策也削弱了南宋的军事力量和民族士气,影响了南宋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求和是其内在的执念

赵构南下称帝后,接连派遣傅雱、王伦等使节向金人求和。这些使者不仅携带了求和的文书,还带去了赵构对金朝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

赵构在金兵急袭扬州之际,仓皇披甲乘舟出逃。在这种混乱和危险的环境中,赵构任仍命洪皓为“大金通问使”,携带金乞和,表示“愿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这一决策体现了他在外交上的认怂策略。对比后晋君主石重贵硬刚耶律德光惨败的结局,认怂或者是相对较优的保全之策。从长远来看,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绍兴三年(1133年)十一月,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遣文州团练使李永寿、职方郎中王翊等九人随韩肖胄等来到南宋,这是自赵构称帝以来金方第一次派使节至南宋,宋廷上下倍加重视,不仅所到之处命守贰出城迎送,而且事先替金人造好了存放国书的匣子,甚至“币帛亦预蓄以待之”。虽然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但折射出赵构朝廷对议和的渴望。

绍兴七年王伦以奉迎徽宗梓宫的名义出使金朝,得到允诺。于是,在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反对声中,赵构安排秦桧签下了天眷和议,以向金朝称臣纳贡的代价,换得金朝“赐与”原刘豫所据河南陕西之地,以及归还徽宗梓宫和韦太后、钦宗、宗族的承诺。

但是,很快金朝发生政变,主持对宋和议的完颜昌倒台,新上台的完颜宗弼欲收回河南、陕西之地。

赵构默许秦桧陷害岳飞,拿到了跟完颜宗弼和谈的投名状。十一月达成绍兴和议,包含南宋称臣纳贡和以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的条款。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赵构派使臣何铸一行到达金上京,将以“臣构言”起首的“誓表”呈给金熙宗,熙宗允许归还徽宗夫妇和赵构原配邢秉懿的梓宫,并放回赵构的生母韦氏。南宋由此换来了二十年的苟安局面。

就这样,在媾和的同时,赵构完成削藩、收回兵权的布局,并迫害打击政敌和主战派官员,将张浚、李光、赵鼎、胡铨等人都贬到海南岛。

赵构的出身、经历,决定了他谨慎、保守、冷静的性格。他如果是雄主,他手中的牌可比柴荣、石重贵两人好多了。靖康之变后,中原士民扶携南渡的人数达到了几千万人,对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口规模带来补给和兵源上的优势。另外他手里还有岳飞、韩世忠两位顶级名将,如果一心北伐,所得肯定比金朝施舍的会更多(否则金朝也犯不着给地求和)。

从赵构的性格分析来看,他在位期间的政绩和外交决策都受到了他个人性格的影响。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整顿官制、加强边防、重视农业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权、保障了社会稳定。但在面对金国的威胁时,他的妥协和称臣之举,也反映出他在权力斗争中的灵活性和对现实的妥协。这种性格的双重性,使得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充满了争议,既有对其政绩的肯定,也有对其软弱和妥协的批评。赵构的统治,就像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复杂的阴影和难以预料的转折。

4 阅读: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