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数说的述说
这两年的银行信用卡人体验了一把急速巅峰到谷底的刺激蹦极,当大家都绝望的至暗时刻,政策的春风又来。
2025年3月1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新政,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消费金融支持力度,重点提及“线上开立信用卡”和“为困难借款人提供续贷”等措施。这一政策看似与当前消费金融的高风险环境“逆向而行”。
过去两年,信用卡不良率飙升、银行裁撤信用卡部门、网贷多头借贷乱象频发,信用卡业务突然掉落零售数字化转型的神坛,并一度被视为“烫手山芋”。
然而,新政的出台实为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消费对GDP贡献率持续高位,刺激内需成为稳增长的核心任务。
对银行而言,新政不仅为信用卡业务注入强心剂,更传递了“回归本源”的信号。比起依赖网贷联合贷的短期利益,深耕信用卡业务才是银行经营客户、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
信用卡业务熬过了至暗时刻,但是后续发展也是真正的考验。
01
信用卡寒冬的三重压力
银行信用卡人过去这两年是真的不容易,在以下三方面被重重挤压,深切体验了一把人情冷暖。
首先是信用卡不良率飙升。信用卡业务从“现金奶牛”到“风险雷区”。过去两年,信用卡业务从银行的利润引擎逐渐沦为风险源头。
疫情后居民收入波动加剧,叠加超前消费习惯固化,导致信用卡逾期率和不良率持续攀升。部分区域性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已突破4%,远高于其他零售贷款品类。
更严峻的是,信用卡套现、代偿等灰色操作泛滥,部分用户通过“以卡养卡”维持债务链条,风险传导性极强。某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透露,“2024年信用卡不良核销规模同比激增50%,但表外风险仍未完全暴露。”
其次是内部的“断臂求生”压力。银行信用卡部门被裁撤与边缘化,面对不良压力,银行纷纷收缩信用卡战线。2024年以来,至少5家城商行宣布裁撤信用卡中心,转为总行零售部门代管;即便保留独立部门的银行,也大幅削减营销预算和创新投入。
某国有大行信用卡部负责人坦言:“总行考核指标从发卡量转向不良率,我们的资源优先级甚至低于消费贷团队。”这种“一刀切”的收缩策略,直接导致信用卡场景创新停滞、客户体验下降,形成“越收缩越不良”的恶性循环。
最核心的是监管政策的“推波助澜”。不仅市场和银行内部的生存环境对信用卡不利,监管也来凑热闹,不断合规高压与创新限制。之前的监管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卡业务的困境。
例如,2024年实施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严格限制分期手续费展示方式,要求明示年化利率,导致客户实际感知成本上升,分期业务量腰斩。
此外,监管部门对信用卡线上营销的合规审查趋严,部分银行因“过度诱导开卡”被罚款,迫使银行转向保守策略。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监管本意是保护消费者,但执行中‘重罚轻导’,反而抑制了业务正常创新。”
02
314新政是信用卡业务的“政策拐点”
在我国很多金融业务都是一纸文件生和一纸文件灭的,信用卡业务熬过了冬天,等来了积极的监管信号。
线上开卡破局,不仅仅是简单的监管政策,更是从“线下重资产”到“数字化轻运营”的信号枪。新政明确支持“探索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直击传统信用卡业务的痛点。过去,信用卡依赖线下地推、面签核身,成本高且效率低。监管支持的线上化可以说真正打开了信用卡生存的未来方向,例如线上化模式可通过人脸识别、大数据风控等技术实现“秒批秒用”,大幅降低获客成本。
例如,某银行试点“虚拟信用卡”,用户在线申请后即时生成卡号绑定移动支付,首月新增客户量提升3倍。这一变革不仅激活存量场景(如电商、外卖),更可能开拓新能源车订阅、智能家居分期等新领域。行业只有不断创新,且得到一定的监管容忍才能持续发展和有所突破,监管的态度比谁都重要。
续贷支持“以时间换空间”,化解不良的柔性手段。不可否认自营的信用卡存量业务是不良承压的,新政鼓励银行“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续贷支持”,为化解不良提供了新思路。不同于强制催收或一刀切断贷,续贷机制可通过延长还款周期、降低利率等方式帮助暂时困难的用户修复信用。
某城商行试点“弹性还款计划”,允许优质客户申请6-12个月的利息缓缴期,结果不良率下降1.2个百分点,客户留存率提升15%。这种“救急不救穷”的策略,既能控制风险,又能维持用户黏性。
这里还是想补充,信用卡业务都是不超过24%定价的,真实不良银行业都看见了,银行业的专家们不会看不到联合贷助贷的不良吧,银行的专家可不是金融小白,不是不懂藏不良的手段,只是网贷不爆,能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态罢了。
信用卡VS联合贷,银行必须“重回自营主场”。
近年来,银行通过联合贷、助贷将消费金融业务外包给网贷平台,看似规避了风险,实则丧失了客户经营主动权。联合贷模式下,银行仅提供资金,用户数据、消费场景均被平台垄断导致客户粘性低下。
反观信用卡业务,从支付、分期到积分权益,全链条均由银行自主运营,更能沉淀用户行为数据、构建生态闭环。某股份行零售负责人算过一笔账:“信用卡用户的LTV(生命周期价值)是联合贷用户的3倍,因为前者会持续使用还款、理财等附加服务。”
银行信用卡的未来方向一定是从“发卡机器”到“场景合伙人”。
新政要求金融机构“针对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产品”,这为信用卡业务指明了转型路径。
银行可跳出单纯授信的角色,深度嵌入消费生态: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头部金融科技服务厂商中国银联数据早就呼应了监管趋势,提出了“社交银行”和“场景金融”的全面服务升级。信用卡业务不是做不好,而是一定要创新。要走出送权益买卡的低水平内卷老套路,信用卡业务要向客户走去,要向场景靠拢。
例如场景化联名卡,与新能源汽车品牌合作推出“充电积分抵月供”卡,绑定用车全周期需求。再如根据用户消费轨迹(如旅游旺季前临时提额),提供“无感”信贷支持。也可以对购买节能家电的用户给予分期利率优惠,同步提升社会价值与客户黏性。当然在营销渠道和手段上也可以结合银联数据的“社交银行”更注重新媒体推广和私域运营。
信用卡的“复活”密码就是政策红利叠加自我革命 。
314新政为信用卡业务打开了政策窗口,但真正的重生取决于银行的自我革新能力。若继续沿用“粗放发卡、坐吃利息”的老路,即便短期数据回暖,也难逃下一次危机。唯有拥抱数字化、深耕场景生态、平衡风险与体验,信用卡才能从“背锅侠”蜕变为银行零售转型的真正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