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一定岁月积淀的人都会感觉到生态环境的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时潺潺流过的小溪已经不见了踪影,原本清澈的湖水也变得浑浊不堪,就连农产品都没有了幼时的味道,原本湛蓝的天空也经常布满了阴霾。
截止到2021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到了百分之二十三,与建国初期百分之八的森林覆盖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世界森林覆盖面积持续减少的当下,云贵川等西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重新达到了百分之六十,我国的生态恢复工程成为了世界奇迹。可是中国古代的森林覆盖率能达到多少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一直与所处的环境周期休戚相关,随着冰河世纪的结束,整个中原大地迎来了人类发展史的第一个温暖期——
仰韶温暖期,那时的气温和降雨都远远高于现在的水平,现在处于温带的黄土高原和燕山山脉都可以受到亚热带的气候影响。温暖的气候让北方大部分地区可以达到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我们刚刚脱离茹毛饮血,进入农耕时代的祖先总人口,在温暖环境的加持下大大增加,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根据考古学和气候学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测,当时的陆地几乎都被森林覆盖,河流水量充沛,几乎看不到沙漠的痕迹,在森林中丰富的野果和无数野生动物,哺育了出入文明的人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冶炼技术的升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中国也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膨胀期,人口的增加和城池的建设,让中原地区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覆盖率也下降到50%左右,但人烟稀少的南部山区和东北、山东沿海一线,森林还是保留了原始的模样。
到了汉朝,铁质农具开始被广泛使用,人类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大部分的森林被开垦为农田,大量宫殿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木材,无数树木被砍伐通过河流运往关中,特别是文景之治时,汉朝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人口呈现极快的增长,城池的规模和数量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人地矛盾开始显现,原本森林密布的淮河流域开始被开发,森林面积开始进一步减少。
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亚热带线开始南移,原本在关中地区随处可见的象群开始向南迁移,草原覆盖区也开始由北向南推移,蒙古草原开始形成,连年的战乱让整个中原大地变为废墟,战争引发的森林火灾也使得大片森林被付之一炬。人类活动成了森林最大的敌人。
几百年后的唐宋时期,气候再一次转暖,农业技术的进步让人类可开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整个关中地区的平原已经看不到森林的身影,森林分界线开始逐渐向山区推移,西北地区也南方地区开始变得干旱少雨,森林覆盖进一步减少。
江南地区奠定了中国鱼米之乡的江湖地位,虽然水网依然密布,但平原中可利用的地区大部分被开发成水田,在江南地区已经很难看到森林的身影。这是的中国,只有山高林密的云贵高原,福建、粤北等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不利于开垦,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
到了明末清初,气候又开始了千年一次的轮回进入了“小冰河期”,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气温骤然下降,连热带地区的海南都有六月飞雪的记录,对燃料的需求陡然增加,人口密集区原本就所剩无几的森林再一次遭到砍伐。
到了清朝,中国的人口第一次突破四亿,为了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清朝前期王朝的主要工作方向便是大力开垦,耕地面积较明末扩大了一倍有余,特别是辽宁、吉林等地迎来了大开垦时代,森林覆盖率也下降至26%,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永远从人们眼前消失。仅有温度极低的黑龙江和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的森林,由于不适宜农耕逃过一劫。
清朝末年,军阀割据,工业革命的火种也渐渐进入中国,大规模的砍伐机械也运入了人迹罕至的森林中,再加上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和步枪等军火制造,对原木的需求急剧增多,森林在哭泣!到抗战前夕,中国森林覆盖率已不足10%,原本森林覆盖可达90%的黑龙江省,也仅余大、小兴安岭的部分森林。
新中国成立后,上千年来对环境破坏造成的生态危机已开始显现,但数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产量,重振国家工业基础,我们还是开展了农业学大寨和大炼钢铁等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面临的困境,但所剩无几的森林面积再一次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大面积的绿色成了稀罕物,到处都是矗立的烟囱。
直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我们开始渐渐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举措的施行,让我们的森林面积渐渐恢复,由最初的8%渐渐恢复到现如今的23%。当然,同样的土地上现在已经哺育了超过14亿的中国人,想要恢复到唐宋之前的森林覆盖率已不可能。但我相信,终有一天入目尽是苍茫的黄土高原会布满绿色,生机盎然,黄河也将再次恢复清澈,生活在每一个角落的中国人,也都能呼吸到属于森林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