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后,失去欧洲市场的俄罗斯,急需扩大对华出口,于是在需求互补的情况下,中俄一致决定修建一条过境蒙古国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
然而,经过多番谈判后,中俄始终对这条管道存在不同的顾虑,这也导致这条管道至今没有任何动静。这种情况,可让原定的过境国蒙古国着了急了。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
近日,蒙古国总理就主动表态称,计划推动与中俄就管道展开三边谈判,以推动天然气交易。奥云额尔登表示,之所以中俄谈判陷入停滞,主要原因就是价格没谈拢。当下蒙古国政府已经做好了相应准备,希望能和中俄企业都签署购买协议,若是协议达成了,蒙方将愿意作为主力军,推动该项目进行下去。
此外,为了促成三方会谈能够成功开展,蒙方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姿态,主动向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条件。
蒙古国方面透露,去年中国的煤炭进口数据创下新高,主要进口来源国是澳大利亚和蒙古。其中,蒙古国对中国的炼钢用焦煤供应量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蒙方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强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今年计划将对华煤炭出口增加约20%。
同时,中蒙两国还将新建一条跨境铁路,这条铁路一旦建成,将显著提升蒙古对中国的煤炭运输能力,预计能够将出口总量提升至1.65亿吨,相比去年的出口量几乎翻倍。这将不仅满足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也为蒙古的经济带来更多机遇,同时加强两国在战略资源方面的纽带。
总之,蒙方所希望的,是通过友好姿态和积极的合作精神,为三方会谈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蒙古国提出加大对华煤炭出口)
对于蒙古国而言,之所以现在开始着急了,主要还是这条管道的建设,能为其带来不少好处。
首先就是直接的经济收益。通过与中俄协商固定的过境费率,蒙古国至少能获得持续数十年的稳定现金流。参考中亚天然气管道过境国的收益模式,蒙古每年可能获得数亿美元的收入。
同时,蒙古国南戈壁地区也有未开发的天然气田,若能借助中俄管道过境的契机,势必吸引两国甚至其他国际投资者前来合作开采。这将有助于蒙古国建立以天然气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本国的能源自主开发能力,推动国内经济多元化发展。
其次就是地缘政治与外交筹码。作为中俄能源走廊的关键节点,蒙古国可在两国间扮演协调角色,增强自身在区域合作中的不可替代性。此外,通过深度参与中俄项目,蒙古国也可以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同时巩固“第三邻国”外交基础,以能源合作为杠杆争取西方投资。
最后则是长期社会发展红利。管道建设和运营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这将带动蒙古能源领域技术升级和本土人才培养。管道沿线也可能会形成新的经济带,促进物流、服务业发展,甚至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整体进展。
总之,天然气管道项目对于蒙古国而言,无疑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技术等多重效应于一身的重大机遇,是其在国际舞台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天然气管道)
但是其当下没有理解的一点是,中俄对这条管道的主要顾虑,其实并不在于价格这一点,还有对蒙古国外交政策的担忧。
这几年来,蒙古国在外交领域,一直在追求所谓的“第三邻国”策略,即和中俄之外的国家深化关系。而其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环境优势,吸引了不少美西方国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中俄带来了风险。
从安全和战略角度看,大后方出现一个过于亲美或西方的国家,将严重影响中俄在亚欧大陆的地缘政治稳定,并且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不确定性也使得涉及蒙古的任何三方合作项目复杂化,增加了项目落实的政治风险。
因此,中俄在推进与蒙古的合作,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时,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密切关注蒙古的外交动态,以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地区的稳定。
面对这种状况,中俄也提出了除“西伯利亚力量2号”之外的另一个选择。那就是通过哈萨克斯坦将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中国。这一选项在去年底普京访问哈萨克斯坦时便已被讨论。
从经济角度来看,这条管线不仅能够为俄罗斯提供一个稳定的能源出口通道,缓解其在西方制裁下的压力,还能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地缘经济价值。中国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费国,通过这一新通道,也可以更为直接和低成本地获取急需的能源资源。
(普京和托卡耶夫)
在政治层面上,以哈萨克斯坦为过境国还有助于减轻中俄在外交政策上的风险。相比于近年来政治局势相对不稳的蒙古国,哈萨克斯坦近年来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稳定性与外交灵活性,成为一个更为可靠的合作伙伴。这对于中俄而言,无疑是降低外交摩擦和风险的一剂良药。
至于蒙古国,面对中俄的能源战略调整,其也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地缘政治位置和外交策略,尽快认清中俄和美西方国家,谁才是蒙古国的最佳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