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韩国政坛动荡不安,国内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对其国际外交事务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韩国高层也在积极寻求在全球舞台上挽回声誉和重塑形象的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就成了一个关键契机。
在这场会议上,韩国外长赵兑烈就针对亚欧安全形势,展开了一番大胆发言。
(韩国外长赵兑烈)
赵兑烈表示,对于韩国来说,中美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是韩国不可替代的“同盟”;而中国则是最大的“贸易伙伴”,维持好这两种关系,虽然都符合韩国的国家利益,但不同的是,两者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区别,所以韩方也不会对其对等对待。
至于如何不对等,赵兑烈则表示,在有关安全的问题上,韩国对中国的接受程度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若中美发生战略性竞争或冲突,且需要韩国做出决定的时候,韩国方面将秉持同盟精神。最后其则强调,在发展美韩同盟的基础上,才能改善中韩关系。
虽然没有把话说死,但是赵兑烈的意思其实非常明显了,就是一旦中美出现冲突,韩国必定是和美方一条船上的。
对于韩国而言,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以下三点考量。
首先就是其存在安全依赖的惯性。赵兑烈也提到了,韩国在1953年起就和美方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之后其就长期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尤其是在面对朝鲜核威胁时。驻韩美军和“核保护伞”,可以说是韩国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柱。
尹锡悦政府上台后,进一步强化美韩同盟,重启联合军演、扩大“延伸威慑”合作,甚至考虑加入美日韩三边安全机制。在此框架下,公开支持美国,就是韩国巩固盟友信任的必要姿态。
(尹锡悦任内外交政策明显偏向西方)
其次,就是意识形态与国内政治驱动下的结果。韩国保守派政府倾向于将价值观外交置于首位,强调所谓“自由民主阵营”的团结。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政策明显偏向西方,试图通过强化与美国的纽带提升国际话语权。
且国内政治中,保守势力对华疑虑较深,他们担心的是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不够强硬,因此更倾向于通过美国施压朝鲜。
最后,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国际格局变化给韩国方面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特朗普上台后,关税就成为了其向各国施压的利器。这段时间里,日本、印度等亚太国家纷纷开展外交攻势,争取从美国手中获得关税豁免。
然而,韩国在应对这些挑战时面临特殊困难。由于韩国总统尹锡悦遭遇停职,该国的外交活动一度陷入停滞,这使得韩国在与特朗普政府的沟通中处于不利地位。代理总统未能及时与特朗普进行直接对话,使得韩国在全球关税豁免的话题上失去了重要的发言机会和主动权。这就使韩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灵活性受到极大限制。
在这种复杂情势下,韩国不得不调整其外交策略。为了重新赢得美方的信任与重视,韩国开始从美方最关注的议题出发,积极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提前选择美国站队,不仅强化了其与美方的关系,还能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为韩国带来更多的筹码。
(中韩贸易将受到影响)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对韩国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首先就是要付出经济代价。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从2023年数据来看,双边贸易额已经超过了3100亿美元,尤其在半导体、汽车、化妆品等领域,韩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所以中方若为回应韩国明确站队采取反制措施,如限贸、限娱令,韩国经济将受重创。典型的案例就是2016年“萨德事件”后,韩国损失约150亿美元。而此次表态,就可能引发类似的后果,甚至影响中韩自贸协定升级谈判。
其次,就是韩国面临的地缘风险将进一步加剧。韩国若深度卷入中美对抗,可能成为地区冲突的“前线”,刺激朝鲜进一步强化军事挑衅,破坏半岛稳定。同时,中方一边还可能加强与朝鲜、俄罗斯的协作,间接削弱韩国在东北亚的安全环境。
再者,韩国国内社会也将因此出现分裂状态,对于中美立场,韩国是存在代际和阶层分化的,如年轻群体更关注经济利益,主张对华务实;保守派则强调意识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政府“一边倒”的政策,将再度激化矛盾,削弱社会的凝聚力。
最后则是丧失外交灵活性,明确选边站将削弱韩国作为“中等强国”的外交自主性,限制其在中美之间斡旋的空间,例如在朝核问题谈判中的协调作用可能被边缘化。
总之,若韩国无法在中美间维持战略模糊,其地缘处境或将进一步复杂化,甚至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