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拒用海归派”掀起的舆论风暴

爱历史 2025-04-28 14:21:30

近日,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一句“绝不用海归派”的言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激起舆论千层浪。胡锡进等批评者疾呼“必须道歉”,而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企业捍卫核心技术的必要之举。这场争议的本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用人策略,它撕开了全球化与本土化、开放与保守、信任与偏见之间的深层矛盾。

企业自主权与国家安全:董明珠的“保守”何错之有?

董明珠将“海归派”与“间谍风险”挂钩的言论,乍听刺耳,却并非毫无逻辑。格力作为全球家电龙头,其空调压缩机、新能源技术等核心专利,关乎产业链命脉。近年来,从华为芯片断供到中芯国际技术封锁,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遭遇的“技术暗战”屡见不鲜。董明珠的警惕,本质是对企业技术安全底线的坚守。

这种“保守”并非孤例。在涉及军工、航天、核能等敏感领域的国企招聘中,“无境外背景”“国内全日制学历”早已是隐性门槛。某军工企业HR直言:“海归背景需额外政审,通过率不足30%”。财政部2025年直属单位招聘中,虽未明言排斥留学生,却要求“学成回国两年内未就业”“需完成教育部认证”,而京户指标明显向国内应届生倾斜。这些政策与董明珠的逻辑不谋而合——当风险难以精准识别时,“保守选择”成了最现实的防御机制。

海归文凭贬值:镀金时代终结,谁在浑水摸鱼?

支持董明珠的声音中,不乏对“水硕”“野鸡大学”乱象的痛击。英国、澳洲部分高校将硕士学制缩水至9个月,学生“上课旅游两不误”,回国后连基础术语都说不清;某中介广告更赤裸裸写道:“成绩差?50万包进美国前100”。某央企HR透露:“海归简历库中,70%无法通过基础笔试。企业宁招二本实干派,拒用名校‘水硕’”。

这种乱象背后,是大众留学时代的教育异化。当留学从“精英选拔”沦为“市场生意”,部分留学生将文凭视为“镀金工具”,而非能力凭证。数据显示,2024年回国求职留学生中,79.3%为硕士学历,但薪酬竞争力已连续三年下滑。市场正在用脚投票:企业不再为“海归”标签买单,而是更看重真才实学。

胡锡进们的“政治正确”:一场流量的伪善狂欢

要求董明珠道歉的声浪中,充斥着令人玩味的双标。若按胡锡进的逻辑,企业连安全审查的权利都该被剥夺——毕竟《劳动法》禁止的是“不合理的区别对待”,而防泄密审查是企业的合法权利。试问:国安部门审查境外背景人员是否也算“歧视”?外企招聘要求“英语流利者优先”是否也该被批判?

更荒诞的是,批评者一边高呼“反对污名化”,一边将董明珠的言论偷换概念为“否定全体海归”。这恰恰暴露了舆论场的撕裂:当“政治正确”绑架理性,任何对特定群体的风险提示都被扭曲为“群体攻击”。事实上,董明珠从未否认优秀海归的价值,她反对的,是“海归”身份成为能力不足者的遮羞布。

国家战略的深层矛盾:开放与自主的艰难平衡

这场争议的根源,是中国在全球化与自主化之间的战略摇摆。一方面,各地政府为吸引海归,推出落户补贴、创业资助等“真金白银”政策,上海甚至对世界前50高校毕业生开放“零门槛落户”;另一方面,涉及核心技术的企业又不得不筑起“人才防火墙”。这种矛盾,折射出大国崛起的现实困境:既要拥抱国际人才流动,又要严防技术卡脖子风险。

董明珠的选择,或许不够“正确”,却足够真实。当某些人高喊“开放”时,格力选择用铁腕守住技术护城河;当“政治正确”成为舆论枷锁,企业家更需要勇气坚持底线。支持董明珠,不是支持“排外”,而是支持中国企业在开放与安全之间走出一条务实之路——毕竟,格力的空调可以出口全球,但它的芯片绝不能被人“远程锁死”。

结语:让企业的归企业,让市场的归市场

这场争议中最该被警惕的,不是董明珠的“偏激”,而是舆论对企业家自主权的越界审判。企业的用人标准,本质是市场行为。若格力因排斥海归而丧失竞争力,市场自会惩罚它;若海归群体确有能力,亦不必因一家企业的选择而妄自菲薄。

真正的危机,在于将商业决策泛道德化。当“道歉”成为平息舆论的万能药,当企业的生存智慧被简化为“政治不正确”,受损的不仅是商业生态,更是一个社会理性讨论的空间。格力无需道歉,中国需要更多敢于说真话、做实事的企业家——哪怕这些话,注定刺耳。

1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5-04-29 10:49

    若招到间谍,企业受到损失,你负责吗?你负得起吗?老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