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些时期里,中国的货币政策成为了大众热议的话题。人们所目睹的是货币超发的现象,M2余额迅速增长,并逐渐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末,我国M2余额高达309.71万亿,已然成为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倍。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许多人担心手中持有的大量现金将面临资产贬值的煎熬。
然而,尽管货币超发的现象明显,但国内经济却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态势。以10月份为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了0.3%,这似乎与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背道而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
01 超发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货币超发并未有效流入实体经济、资本市场或商品市场时,便可能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超发的货币并未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贷款需求的持续萎缩和市场信心的严重不足。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实体经济的疲软以及疫情的影响,市场主体对于投资和消费的信心大打折扣。以房地产市场为例,曾经一度火爆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如今也陷入了低迷。以杨亮为例,他在2022年以较高价格购买了一套房产,然而随着房价的持续下跌,他和其他潜在的购房者对未来市场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当市场对房产价格的预期转为悲观时,申请住房贷款的需求自然会减少。
同样,在民间投资领域,许多创业者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以奚敏为例,她在疫情后开了一家服装品牌商店,然而生意却越来越差。尽管她曾努力经营,但最终还是无法支撑下去,只能选择关店歇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实体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市场主体不敢轻易投资创业,贷款需求大幅减少。
此外,金融体系的内部因素也导致了超发货币的空转。一方面,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下降,对于贷款的审批变得更加严格;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信心的不足,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也相对较低。这使得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流转,却未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从而加剧了通缩的风险。
02 居民收入下降与消费需求萎缩
疫情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环境中,居民收入的下降成为导致通缩趋势的重要因素。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全球疫情的冲击、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以及国内部分行业的调整和变革密切相关。在收入减少的背景下,居民们普遍选择减少不必要的消费需求,以应对生活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以城市居民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趋势对日常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以往的日常消费中,家庭开支包括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衣着打扮的消费、教育投资的投入,甚至大件物品如家电和汽车的更新换代。但在今天,收入下滑的现实迫使许多家庭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消费计划。
像上海的居民潘勤一样,原本计划换新车的家庭可能会因为收入减少而选择继续使用旧车,甚至暂时搁置这一计划。这种消费行为的转变不仅影响了家庭的日常生活品质,也在宏观层面上造成了各类商品库存积压的问题。当商品库存无法被正常消耗时,商家为了促进销售、回笼资金,只能选择降价销售。这种商品价格的整体下滑进一步导致了市场上的物价持续下降,加剧了经济通缩的趋势。
03 现金持有者的优势与市场泡沫问题
在通货紧缩的背景下,手握大量现金的人似乎站在了优势地位。他们不必担心失业、疾病等突发事件带来的经济压力,这种安全感在当下这个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显得尤为宝贵。即便遭遇困难,他们也能够更为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也表明了在现今的经济形势下,现金储备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人经济安全的保障作用。
另外一方面,对于没有足够现金储备的人来说,他们面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就会相对脆弱得多。这一点在社会和经济事件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国内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等资本市场的现状。目前,这些市场都存在着较大的泡沫。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与居民收入之比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的房价更是高不可攀。这样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同时,A股市场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偏高、多数股票长期不分红等问题凸显了市场的投机性过强、投资价值不足的现状。这也意味着未来这些市场在去泡沫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调整空间和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通缩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居民收入下降导致的消费需求萎缩到市场泡沫的积累与调整,再到现金持有者的优势和市场的脆弱性,这些问题都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稳定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控制资产泡沫等措施。
只有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我们才能有效地缓解当前的通缩趋势,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在当前环境下,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需要更加审慎地分析和应对可能的风险与机遇,以便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经济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