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大戏刚刚开始
作者:晨晨
编辑:可乐
风品:时完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提出,卓越企业的核心在于“造钟”而非“报时”。所谓“报时”,是指依赖个人能力解决问题,而“造钟”则是构建一套系统,让组织能够在系统驱动下自我迭代、持续成长。
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还揭示了社会制度演进、文明传承的底层逻辑——真正的长青,不是依赖某一个人的单一智慧,而是源于体系的稳定性、文化的延续性和机制的自适应性。优秀的企业应当是“造钟型”的,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和长期主义初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市场如何波动,它们都能保持蓬勃生命力,持续创造价值。
国信金融认为,市场风险偏好快速下降及潜在的基本面变化或不利于股票市场短期表现。建议关注资产配置结构均衡、股息率相对较高的金融板块上市公司,其中银行板块是首选。
中泰证券亦认为,投资者可以积极关注投资价值标的,特别是那些拥有区位优势、确定性强的城农商行,如江苏银行,更是值得关注的对象。
简言之,江苏银行“造钟型”特质,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避风港。
1
赋能实体、内生动力打底
如何做到的呢?
最新业绩中或可找寻答案。2024年,江苏银行营收808.1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8.78%;归母净利达到318.43亿元,同比增长10.76%;总资产规模更是突破3.95万亿元,同比增长16.12%。
凭借出色成绩,江苏银行2024年不仅稳居全球银行百强榜第66位,还在“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中位列第69位。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减费让利、息差收窄以及潜在信用风险增加的复杂经济环境下,能交出一份稳优成绩单实属不易。
深入业务面,截至2024年末,江苏银行存款余额超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3%;贷款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7%,使其成为少数几家实现存贷款双位数增长的上市银行之一。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公司在区域深耕、特色金融服务以及数智化转型这三个关键领域的系统性布局和持续发力。
作为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江苏省最大的法人银行,江苏银行以江苏省为核心,深度布局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活跃区域,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模式,做透五篇大文章,在赋能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持续获得成长动能。
比如科技金融领域,公司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致力于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以“科创e贷”为例,该产品借助数智化手段,实现了科技企业授信的自动审批和直通放款,自上线以来,已服务超过3000家科技企业。
此外,江苏银行还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推出了“苏孵贷”“设备担”“仪器贷”等一系列特色产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通过构建“苏银金管家”等数智化平台,公司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赋能企业数字化发展。目前,江苏银行服务的科技企业数量已达2.1万户,在江苏省内排名第一,科技贷款余额超过2200亿元。
再如绿色金融方面,构建了以负责任银行原则(PRB)和ESG“双轮驱动”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以特色化经营、精细化风控、低碳化运营、专业化研究、体系化信披为“五大支柱”,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
在产品创新上,精准发力,落地了全省首单“环基贷”、全省最大单“水权贷”,并创新推出了“ESG低排贷”“绿电贷”等产品。截至2024年末,江苏银行的绿色投融资规模突破5500亿元,在人民银行直管的商业银行中,绿色信贷占比位居前列。
从更深层次看,江苏银行之所以能在多个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离不开其坚守“以奋斗者为本、以实干者为先”的价值理念,持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年化ROE达到16.33%,年化资产收益率为1.08%,基本每股收益为1.50元,盈利效率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尽管2024年银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江苏银行依然实现了稳健推进和优势积蓄。其规模增长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和对实体经济的深度赋能基础上。一句话,靠内生动力打磨出了一面成长之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
数智化转型、夯实质量基座
截至2024年末,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0.89%,延续了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并创下历史新低。这一成绩,得益于江苏银行扎实的风控体系、数字化赋能。
江苏银行的“1+3+N”风控体系,全面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个领域。通过深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该体系有效提升了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能力。
在贷款流程的各个环节,江苏银行都采取了精准的风险管理措施:贷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客户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筛选出优质客户;贷中,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确保贷款用途的合规性;贷后,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其中,公司自主开发的“智慧小苏”大语言模型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模型通过深入剖析数百个风控模型的底层逻辑,提炼出超过4000条适用规则,并生成约800项常用组件,组件准确率超过90%,极大地提升了风险管控的效率和精准度。例如,在合同智能质检和地址智能比对等业务场景中,合同文本提取准确率超过95%,地址风险识别准确率高达99%。
从更宏观角度来看,这些举措只是江苏银行拥抱科技变革、推进数智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早在2013年,公司就提出建设智慧银行,并将“智慧化”写入发展战略,持续丰富产品创新业态。
例如,公司紧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升级推出了“苏银e链”服务体系,涵盖近20种创新信贷产品,覆盖企业日常经营涉及的订单类、应收类、预付类、存货类四类场景,有效盘活了产业链资金流通,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全产品、全场景业务覆盖。截至2024年,江苏银行的供应链贷款余额超过1400亿元,制造业贴息项目数、“苏质贷”规模、“设备担”规模均居江苏省第一。
在零售业务方面,江苏银行同样表现出色。通过强化“金融+场景”的深度融合,江苏银行手机银行App的月活跃客户量已超过700万,稳居城商行榜首。推出的江苏银行App 10.0版本,将数字化能力与财富管理能力深度融合,在基金服务板块升级了“海选好基”“基金比对”“主题选基”“基金诊断”等四项功能,解决了客户找基难、选基难的问题。同时,江苏银行还推出了线上专属理财顾问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理财建议,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通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江苏银行成功扎牢了资产质量的底盘。不良贷款率已连续9年下降,从2016年末的1.43%降至目前的0.89%。横向对比来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为1.50%,拨备覆盖率为211.19%。江苏银行的不良率较行业均值低0.6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则高出138.91个百分点,两项核心指标均优于可比同业平均水平。
无论数智化转型还是“1+3+N”风控体系,这些都只是表象。江苏银行已将风险管理、产品创新融入发展血脉,扎牢了合规经营的篱笆,保持了足够的风险敬畏和高质量发展意识,从而形成了长期的竞争优势。
3
价值潜力凸显
成长大戏刚刚开始
从本质上看,江苏银行在各维度展现出“造钟型”企业的鲜明特质。凭借长期主义的坚守以及高阶竞争壁垒的构建,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其始终能保持战略定力,投资价值底座稳健。
尽管近期因一些外部因素导致市场出现短期波动,但长期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这种信心,不仅根植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更得益于像江苏银行般具备强大实力、长期主义理念的金融机构的稳健表现。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背景下,银行股的红利属性愈发凸显。江苏银行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为金融市场贡献更多的力量。锚定长期主义的江苏银行,其价值之路才刚刚开始。
对银行股投资者而言,当前的市场环境或许正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凭借强大的实力、良好的业绩和稳健的管理,江苏银行不仅能抵御短期的市场波动,还能在长期内创造可观回报,资产配置的价值潜力凸显,已是投资者们的优质选择。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