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距离陈毅元帅去世已经两年,在这期间他的夫人张茜尽管确诊肺癌,也隐忍疼痛整理他生前的诗词和书稿。

当所有的工作都完成后,她终于安然躺在病床上,但直到最后她还有一件事放心不下,那就是小女儿陈姗姗。
此时陈姗姗正在英国留学,只有三个儿子在医院陪护。
儿子们问她要不要叫小妹回来,她却摇摇头,对儿子们说:“你们一定要照顾好妹妹,等妹妹结婚后再分开。”
后来陈姗姗和王光亚在英国相知相恋,回国后在外交部工作,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陈毅元帅总是大大咧咧的模样,一口四川话体现他不拘小节的性格,但实际上他被称为“元帅诗人”,最著名的诗当属《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在战火纷飞、前途未卜的时候他也不放弃读书,即使是被敌人追着屁股跑,他第一要拿走的都是书,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
有一次国民党大军搜山,陈毅带着部队紧急迁移,包袱不慎丢失被国民党军官捡到,他们以为是什么好东西,结果打开一看是几本书。

他们很是震惊,说:“共产党过得这么苦,还有心思看书啊?”
别人不理解,但陈毅始终认为读书是最能让人明智的,一定要勤读书,还为此作诗云: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也正是这个爱好让他和张茜走到了一起,在遇到张茜之前,他有过两任妻子,但都因为战争分离。
1938年,张茜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参加了新四军,成为军部战地服务团演剧队和歌咏组的成员。
当时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就经常到军队开会,也就有机会看见演剧队和歌咏组的抗日表演。

有一次他们在云岭开会,张茜就和战友们表演一出话剧《一念间》,张茜在里面饰演一名新娘子,娇俏又勇敢的模样让台下的陈毅感到眼前一亮。
张茜一直都很喜欢文艺,对于爱读书、会作诗的陈毅的追求,她自然是拒绝不了,两人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1940年,两人在江南指挥部江苏溧阳县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没几个月陈毅就要到苏北工作,两人异地而居,但张茜丝毫没有怨言。
虽然经常异地,但两人感情很好,有机会就见面,聊聊战局和思想提升。
1942年大儿子陈昊苏出生,但此时国内战局仍旧不明朗,日本侵略者的扫荡随时都可能来,于是他们就将陈昊苏放在老乡家寄养。

1943年9月,二儿子陈丹淮出生,这次张茜说什么都不愿意将孩子寄养,坚持自己带。
同时也将陈昊苏接到了身边,陈昊苏患上了黑热病,这让身为母亲的张茜心疼不已,也正是陈昊苏的病让她坚定了自己带孩子的决心。
然而陈毅的工作实在很忙,带孩子的事情根本帮不上忙,张茜就自己带着孩子在老乡家住,同时她也在做群众工作,叫老百姓唱抗日歌曲。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久,终于又和陈毅相聚,1946年三儿子陈小鲁出生。
已经生了两个儿子,夫妻俩都想要一个女儿,因此一看又是儿子,张茜就感到很失望,甚至将儿子放在门口赌气说:“谁想要儿子就拿去吧,我不想要了。”

好在一名战友来看张茜,看到被放在门口的陈小鲁才将其抱起,狠狠教育了张茜一顿,陈小鲁才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虽然张茜嘴上说不要,但其实对于陈小鲁她是很宠爱的,因为当时局势还不明朗,陈小鲁是吃羊奶长大的,因此他的小名叫小羊。
1950年,新中国成立局势相对已经稳定,小女儿陈姗姗出生,此时陈毅已经49岁了,一直想要女儿终于来了,他很是高兴。
看着刚出生的女儿,他取名为陈姗姗,意为姗姗来迟的女儿。

虽然建国之后陈毅身居高位,官阶比很多人都高,但他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不准借着父母的身份行奢靡之风。
他经常教导孩子们,说:“比起其他孩子,你们的生活条件好得多,所以学习要求上进,生活上要自足。”
有一次他作诗想出了上一句“宇宙无限大,万国共一球”,结果下一句一直没想出来。后来他写《示儿女》诗时,就以这句诗作为开头,下面接的是“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
在谈到他自己写的诗《冬夜杂咏》中的一首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时,他也借机教育孩子,说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浮躁、漂浮,有真本事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拥护。

孩子们都谨记他的教诲,在陈小鲁的回忆中谈到,从小他就不向父母提分外的要求,唯独有过一件事就是当时他上初中时,老师和他说想陈毅帮校运动会题词。
这事让陈小鲁感到为难,因为父亲最讨厌这种事,但是他又觉得如果父亲能题词,那他会非常自豪。
于是他在父亲房门前踌躇,被父亲发现后才将这件事说了出来,听完后陈毅很和蔼地说:“儿子的要求一定要满足!”
第二天父亲就将题好的词交给他,还告诉他不满意的话可以重新写,这让陈小鲁受宠若惊。

在日常的教育中,陈毅是慈父的角色,一部分原因是他忙于工作,没有多少时间管孩子们,另一部分原因是他本来就比较有耐心。
而张茜对孩子们照顾更多,要思考的琐碎问题也更多,因此显得性格更暴躁,正如现在很多人说的:谁干活都会抱怨,不论是谁。
虽然陈毅对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关注较少,但他并没有不管,一有时间就和孩子们交流学习和思想,还鼓励他们学习语文、读诗词,启发思想。
在他们的教育下,四个孩子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成就,长子陈昊苏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也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才能,著有《我心中的太阳》等诗集。

次子陈丹淮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投身国防科研,在地对空导弹方面颇有建树。
三子陈小鲁因为特殊原因,先是到农场去学习,后来参军入党,与粟裕的女儿粟惠宁结婚,曾经担任安邦集团董事长,晚年一直做慈善。
1972年,陈毅已经去世,张茜也因为咳血住院,外交部许寒冰到医院告诉张倩,外交部准备招全国外语附中老初三学生到国外去学语言,为国家培养外交人才。
当时听从父母建议进入外国语学校读书的陈姗姗正好毕业,于是张茜就劝陈姗姗去,并且还亲自打电话问邓大姐陈姗姗能不能去。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陈姗姗坐上了去英国的轮船,然而在她还在学习的时候,张茜在医院患癌去世了。
临终前她还担忧小女儿的事情,嘱咐病床前的三个儿子道:“一定要照顾好妹妹,等妹妹结婚后你们再分开。”
三个哥哥也谨遵母亲的遗嘱,在陈姗姗与王光亚归国进入外交部翻译室英文组后,准备结婚时,为她操办结婚事宜。
参考信息:
祖国视点:陈毅张茜之女陈珊珊:仰望星空感念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