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打仗为什么总是亲征,不亲征不行吗?看看历史就明白了

云深不知鹿 2025-02-25 10:49:15

三国那时候,曹操在多数关键战事里,都亲赴战场。哪怕年纪快到六十了,也不顾性命危险,带头冲在最前面,每次重要战役都不缺席。

这看似离谱的行为,实则藏着残酷历史实情:于中国历史进程里,差不多那些不亲率军队作战的开国君主,最终不是成了有名无实的傀儡,就是落得暴尸街头的悲惨下场。

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因没亲自率军出征,最后竟被自家儿子李世民发动逼宫,无奈让出皇位。

【第一章:不上战场的皇帝,都死得很惨】

楚国君主楚怀王熊心压根没料到,自己堂堂一国之君,最终竟丧命于手下臣子之手。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命运会如此捉弄,以这般令人唏嘘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统治生涯。

回溯往昔,项梁领着他一同举兵反秦那会儿,熊心不过是个啥都不懂的愣头青。项梁于前线一路拼杀奋战,熊心却在后方安享成果。他觉得,这般舒坦日子能一直延续下去。

等项梁战死的消息一到,局势全变了。那会儿熊心手握兵权,本能够像别的开国君主那般亲自率军出征。可他不愿遭这份罪,反倒将大权给了宋义。

没过多长时间,项羽就把刚掌权的宋义给干掉,夺了兵权,实际掌控了楚军。楚怀王熊心,这下就只剩个名头,没啥实权。之后项羽灭秦,便派人把熊心给杀了,这事儿大家都清楚。

最倒霉的得算更始帝刘玄。绿林军起义成功,众人推举他做皇帝。可刘玄只知在后方贪图享乐,打仗全让手下负责。没过多长时间,就被赤眉军杀了。即便侥幸未死,也不过是绿林军操控的木偶罢了。

难道这些人的教训还不算惨痛吗?看看唐朝首位皇帝李渊的事例,就更能清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唐朝建立后,李渊把战事重任交予儿子李世民,自己则在长安城中安享。他原以为如此可保无虞,却没料到,这做法最终反倒引发了问题。

李世民战功赫赫,麾下将士忠心追随。就连李渊身旁的禁卫军,暗中也听令于他。直到玄武门之变发生,李渊惊觉,自己竟无一可靠之兵,处境孤立无援。

最终结局怎样呢?李世民当上了太宗皇帝,李渊这当爹的,竟被儿子胁迫着让出皇位。这般情形,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实实在在称得上是破天荒头一遭。

李渊于太极宫内,目睹李世民身着龙袍,稳稳坐在龙椅之上。彼时彼景,这位昔日帝王心中究竟泛起怎样的波澜,实在难以揣测。

历史教训难道不多吗?东汉末年,董卓领军作战,实力超强,无人可挡。等他做了相国,却只顾吃喝玩乐,把军权交予下属。最终呢?被亲信吕布在凤翔一把火给烧死了。

老话说,创业易守业难,其实这说法不太周全。在混乱世道里,保住自身性命才是重中之重。有些君主不愿亲自率军征战,结果都没落下好,可见乱世保命绝非易事。

若问他们为啥不像曹操凡事都亲自动手?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舒坦、怕受累。但在这乱世,贪图享受是极危险的。你不在战场上奋力拼杀,就相当于把自身性命交予他人掌控。

这就像你办了家公司,自己成天到处游玩,啥事儿都扔给经理处理。长此以往,经理很可能鸠占鹊巢。尤其在局势动荡的乱世,这类情况更易出现。

李渊便是典型。他觉得身为皇帝便能安享无忧,却没料到,恰恰因坐上皇位,处境愈发凶险。儿子掌控着大军,他只能在宫中眼睁睁瞧着龙椅被他人抢走。

从这些惨痛教训能明白,乱世之中若不想沦为牺牲品,就得亲身参战。曹操很懂这道理,他宁愿在征战中辛苦奔波,也坚持亲自率军,绝不置身事外。

这样的抉择,并非他随心所欲,而是形势所迫,只能如此。在那乱世,处境残酷,不是己方存活,就是对方得胜,压根不存在别的选择。

【第二章:兵权比江山更重要】

曹操在《述志令》里说得坦率,简而言之,就是不愿把兵权交出去。这说法虽有些直接,可实实在在揭露了权力争斗的残酷真相。

就说韩信这事儿吧。那会儿他随刘邦四处征战,立下无数功劳。但后来刘邦让他交兵权,韩信纠结许久才交出去。之后呢,竟被吕后骗去类似鸿门宴的场合,直接就丢了性命。

韩信到临死之际才领悟,自己犯下的大错并非去参加宴会,而是把兵权交了出去。对将军而言,没了兵权,就跟老虎没了尖牙利爪一样。而曹操,老早就懂这个理儿了。

曹操对手下大将的态度很值得琢磨。像许褚、典韦这类猛士,虽看似亲近,却从没独掌过兵权。张辽、徐晃这些名将,也仅能率偏师打仗。这哪是全然信任,实则是怕他们势力壮大。

曹操对谋士荀彧颇为信赖,然而,曹操虽让荀彧打理政务,军权却始终紧握在自己手中。即便荀彧才华出众,也只能于后方操持政务,从未有过统兵打仗的机会。

这般举动看着像多心,实则是明智之举。想想东汉末年,教训可不少。董卓信吕布,却被吕布搂着美人时,一把火在凤翔烧死。袁绍信审配,让审配大权在握,最后自家儿子连兵权都掌控不了。

有人讲曹操生性多疑。但咱换个思路看,在那个世道,人命就跟草一样不值钱,不多点儿心眼儿,不多些提防,怎么可能在乱世里存活下来呢?

曹操征战总亲自领军,表面瞧着像是冒险玩命,实则是给自己保平安。别看他整日骑马奔波于战场,可这恰恰最安稳。打赢了,功绩归他;就算战败,也没人敢对他怎样,毕竟军权牢牢攥在他手中。

这情况类似如今企业老板,自己甩手不管,把事务一股脑丢给职业经理人。等企业发展壮大,说不定这职业经理人就会鸠占鹊巢。尤其在局势动荡的环境下,这类事儿更易出现。

曹操很懂权力把控的门道。他自己牢牢握着兵权,就连儿子曹丕,也从未被允许统领大规模军队。这并非所谓的父子感情深厚,实则是将权力置于亲情之上。

后续历史表明,曹操的举措没错。他离世后,曹丕虽登基称帝,可因未掌军权,旋即被司马氏掌控。待到曹奕在位时,曹魏江山便宣告覆灭。

这不禁让人想到一句俗语:政权源自武力。在动荡年代,军事权力至关重要。要是把军权拱手让给他人,无异于将自身性命交予别人。曹操这么精明,绝不可能做这种事儿。

故而,当有人劝曹操交出手中兵权,曹操为此写下《述志令》这一名作。看似在阐述说明,实则是在宣告:休想让我放弃兵权。

挺有意思的是曹操对几个儿子的做法。他把曹丕留在后方打理事务,却带着曹彰和曹植外出打仗。这并非是偏爱谁,实则是不想让未来的储君染指兵权。曹操觉得,皇位能给儿子,可军权得自己掌控。

想通这层,就晓得曹操为啥总亲自挂帅出征。并非他就爱当将军,实则不当将军就得被当炮灰使。在那残酷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时期,这种所谓“选择”,压根算不上选择。

【第三章:打江山要趁早 - 开国皇帝的血泪史】

自打在沛县起事,刘邦就没打算只当闲人。项羽背后嘲笑他,刘邦压根不理会。他每日骑马,领着韩信、萧何这些弟兄,东奔西走地打仗,一心打拼自己的事业。

等部队攻入关中时,有人劝他。刘邦只是笑笑,仍旧领兵作战。别看他都五十好几了,可一旦到了该往前冲的时候,那可是丝毫不退缩,直接就上。

拿荥阳之战来讲,就很能说明情况。那会儿项羽攻势凶猛,不停进攻,刘邦的军队伤亡巨大。有人劝刘邦撤,可刘邦却表示,就靠这股劲儿,能让手下将士一心追随他。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重病在身仍执意攻打英布。大臣们纷纷劝阻道:“陛下龙体欠安,不宜亲征。”刘邦却回应:“我意已决,不必多言。”

瞧瞧光武帝刘秀。昆阳之战那会,他刚起兵没多长时间,手底下也就几千人。可王莽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来了,兵力是二十万对三千。任谁都想不到,他竟然会亲自上战场拼杀。

那会儿场景相当凄惨。敌方射出的箭密密麻麻,刘秀身旁好几位贴身护卫都丢了性命。但刘秀没退缩,反倒一马当先往前冲。最后咋样?他把二十万敌军打得溃不成军。

打完这一战,刘秀可算是声名远扬。各个势力的头领纷纷表示,刘秀经此一役,那名气算是彻底打响了,影响力一下子就起来了 。

这才叫厉害呢。你要是亲自上战场拼杀,战士们打心眼里把你当自家人。可你要是天天在后方舒坦着,战士们咋会愿意为你出生入死呢?

年轻那会,朱元璋可够厉害的。做和尚时,穷得只能啃树皮充饥。后来起兵,他跟士兵们吃住都在一块儿,打仗时也跟大家一同在前线拼杀,丝毫不含糊。

有回打仗时,敌军的箭射中了朱元璋的马。可他没换马,骑着受伤的马仍奋勇向前。士兵们瞧见这场景,仿佛着了魔,都不顾一切地朝着前方猛冲过去。

那些开国君主,无一不是从战场拼杀历练出来的。他们心里明白,开创基业就得早早亲自率军作战。要是等江山稳固了才想着带兵打仗,可就错失时机啦。

拿朱元璋来讲,称帝之前,他可是响当当的猛将。但做了皇帝后,亲征次数大幅减少。原因在于,江山已稳固,身边将领都是曾一同征战的弟兄,无需他再频繁亲自出征。

要是一开始就啥都不管,当起撒手掌柜,那可就等着吃亏吧。就像项羽,称霸之后很少亲自带兵出征,结果呢,他手下的将领一个接一个跑去投靠刘邦了,这例子够典型吧。

刘秀这人可太厉害。称帝之后,虽说打仗不那么频繁了,可一旦碰上像董宪叛乱这种难搞的事儿,他依旧会亲自上阵。这相当于既是领导,又兼任大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有人讲这些皇帝是热衷打仗的人,这说法不准确。他们并非喜好战争,实在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打。在那残酷的时代,不是自己投身战场,就只能等着被他人屠戮。

这些开国君主心里都清楚:开创基业得赶早,当下不奋力拼搏,往后连拼命机会都没了。因此他们宁愿在征战途中累垮,也绝不想躲在后方坐以待毙。

瞧到这儿,想必你能懂为啥曹操直至离世都征战不休。并非他天生无畏,实则不奋勇作战就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状况,往简单说,压根就没得选。

【第四章:权臣们的篡位公式】

东晋那会儿,有个叫桓温的权臣,嘴上喊着要北伐,可心里头想的,其实是给自己打江山,为自己谋私利。

桓温攻入长安之际,朝廷一片欢腾。然而,唯有智者心里清楚,这哪里是在收复故土,说白了就是在谋取军功罢了。

瞧瞧桓温那手段便能明白。他每征战一回,军功便增添一分,威望也跟着提升。麾下兵力越打越壮,朝廷封的官职愈发显要。发展到最后,连皇帝都得顺着他的意思。

桓温这招可够阴损的。他打仗并非冲着获胜,而是想博取名声。要是打胜了,那自然妙;就算战败,名声依旧能远扬。毕竟老百姓就记得他去北伐这事儿,至于战果如何,压根没人在意。

刘裕这人打仗那可太厉害啦!每次作战都像给自己攒人气,一场仗比一场打得精彩,一场比一场赢得漂亮,战术安排那叫一个绝,战果也是相当亮眼。

刘裕起初击败桓玄,声名远扬。随后灭掉南燕、平定荆州,百姓纷纷称赞。后来他挥师北上灭掉后秦,那时其威望已然达到了极致。

刘裕打仗有个特点,绝不让他人抢功露脸。不管战事大小,都要亲赴战场。为啥呢?他心里清楚,军功可不能让旁人轻易获取,一旦别人立下大功,说不定日后就会篡位夺权。

李世民对这种彰显功绩的做法深谙其道。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后,不仅俘获两位首领,还收缴大量隋朝珍宝。返回长安时,他身着黄金甲,率领一万骑兵、三万步兵,热热闹闹、威风凛凛地入城。

这哪是献俘,分明是给自己制造声势。不出所料,李渊瞧见这般阵仗,着实被惊到了。旋即封他为天策上将,地位高于王公,还赏赐给他三万户食邑。

李世民战事结束,将缴获的战利品统统送往太庙。这做法很高明,看似尽孝,实则向世人宣告:这些功绩全归我。

瞅瞅他那派头,身着一副金晃晃的铠甲,还有专门的仪仗队伍。前后都有人敲锣打鼓造势,这阵仗,比皇帝还威风。怪不得手下将领都追随他,就连他爹的禁军都暗地里听他指挥。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彻底展现真实意图。这下李渊算是看明白了,原来儿子平日里四处征战、屡立战功,并非一心为了国家,而是冲着那皇帝宝座去的。

权臣篡位这事儿挺有趣。先是打几场胜仗,打响自己的名气。接着逐步拉拢军心,让士兵都服自己。等威望达到最高的时候,就直接下手夺取皇位。

这些人心里清楚,想当皇帝,得先从将军干起。光在朝堂上耍心眼儿,手段再厉害也白搭。到了关键时刻,还得靠着真刀真枪,靠武力说话才行。

曹操心里门儿清。他手底下有不少能打仗的将领,可他从不让他们单独负责战事。每次打仗,他非得亲自在场不可。这哪里是热衷于打仗,说白了就是不敢不亲自参战。

至此你便懂了,那些权臣为啥非得亲自带兵打仗。并非他们打仗厉害,实则不这么做就当不了皇帝。这事儿啊,从来就没有轻松获利的可能。

后来的皇帝瞧见大将立下战功,心里都直发怵。并非他们不愿任用有本事的人,而是担心这些能人效仿李世民和刘裕。在他们眼中,将军立下大功,就跟给自己埋下隐患没啥两样。

【第五章:不打仗的例外 - 刘渊为何能善终?】

在一众坚持御驾亲征的开国君主里,刘渊显得与众不同。他虽登上皇位,却从不领军作战。照理讲,他早该被人夺取权力,然而他竟能安然离世。究竟是何缘故呢?

谈及刘渊,其身份极为特殊。他出身匈奴贵族,年少时便在晋朝做人质。这般经历,使他对匈奴人的性情了如指掌,同时也熟知汉人的行事准则。

说来有趣,刘渊虽不常亲自征战,用人却很有一套。他帐下大将刘琨骁勇善战,可刘渊丝毫不惧其立功。这是为啥?原来他给刘琨娶了个汉族媳妇,还让刘琨的子女跟着汉族师傅求学。

这招妙在何处?刘琨就算善战,根基也系于刘渊。背叛刘渊,就等同与全体匈奴贵族为敌。在当时,这种事谁有胆子去做?毕竟刘渊于刘琨,是根本所在,和匈奴贵族对着干,风险太大。

刘渊手下有个超能打仗的将领叫石勒,可刘渊并不忌惮他。缘由何在?石勒本是奴隶出身的羯族人,在匈奴贵族眼中,他根本上不了台面。即便石勒能力出众,想称帝,也得先过贵族们这道坎。

刘渊最厉害之处,在于能平衡各方势力。匈奴贵族有意见,他便自称汉室宗亲;汉人若不满,他就突出自己匈奴单于的血脉。这般左右周旋,既不刻意得罪谁,也不特意讨好谁。

刘渊厉害之处在于,从不以军功压制下属。将领立功,他会高调给予封赏,不过这些大多是虚的,实权始终紧握手中。将领们争功时,他在一旁观望,适时出面协调。

这法子可比曹操那套霸道做法好使多啦。瞅瞅曹操,天天得亲自领兵打仗,累得够呛。刘渊呢,成天在后方悠闲地喝酒看月亮,日子别提多惬意了。

刘渊能这么行事有个关键因素,他在位时长有限,按史书记录,仅六年便离世。要是他在位时间再久点,估计他那套做法就难以继续施行下去了。

要知道,将领立功后都盼着晋升。一时能哄住他们,久了可不行。日子一久,将领掌控的兵马增多,野心也随之膨胀。到那时候,很可能就会起兵叛乱。

刘渊算是个特殊情况,不过这特殊也得满足俩条件:其一他身份特殊,其二他寿命不长。这两个条件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

说来有趣,刘渊去世后,其子刘聪执政却不给力。刘聪试图效仿父亲手段,然而没过多久,便被麾下将领们削弱权力,大权旁落。这表明,刘渊的那套权谋之术,普通人难以驾驭。

瞧瞧别的朝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迅速将善战将领派往边疆。为啥这么做呢?他对这些将领的想法门儿清。毕竟自己是靠征战夺取天下,自然格外警惕他人效仿自己这一套。

这么一对比,就能看出刘渊的厉害之处。他不依靠武力征战,仅凭借权谋手段,就将众人收拾得服服帖帖。可话说回来,这本事并非寻常人能够学会掌握的。

归根到底,刘渊得以善终,关键在于运气。他赶上了特定历史契机,且寿命不算长。倘若处于别的时代,或是换个地域,他那套手段不见得还能行得通。

咱回到开头的疑问:为啥多数开国君主都得亲自带兵打仗?刘渊是特殊情况,特殊的不能算普遍规律。在那生死攸关的时代,不亲征基本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铁定的道理。

5 阅读:1797
评论列表
  • 2025-04-10 19:12

    主要还是没建立起足够有效的制衡制度。一般等到制度完善后,皇帝就不再需要亲自指挥战斗了,当然也不是说什么都不管了,最高权力还是要牢牢抓住的。

  • 2025-04-01 13:43

    曹操喜欢打仗,打赢了顺手牵羊可以抢别人的老婆,和成吉思汗差不多,有刺激感,再说他手下除了曹仁能独当一面也没别人了,张辽张合只是后期培养出来的,前期也不行。

  • 2025-02-28 12:21

    天下都是我打的,你却当皇帝,我还给你下跪,那我在把你打一遍,我自己当皇帝不就行了,干嘛给自己找个碟

  • 2025-03-02 12:04

    现在还黑曹操说生性多疑,乱世圣母早死完了。

    冉魏士卒 回复:
    没点心机怎么能创业成功。
  • 2025-03-16 22:08

    有理

  • 2025-03-20 11:07

    关羽抢先一步抢了吕布的“马”后,明白第一时间不到现场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