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摘要:生态保护与农民生计如何两全?全国人大代表郑春望建议设专岗破解"野猪困局",解决农村野猪扰乱破坏农业,打乱农民生活的问题。
古路村村民李大爷蹲在自家玉米地里,望着被野猪拱得七零八落的庄稼,粗糙的手掌抚过残缺的玉米杆。这样的场景,今年已是第三次上演。这个位于大渡河峡谷悬崖上的村落,正经历着生态保护成效与生存现实碰撞的阵痛。
一、野猪进村:生态保护背后的新难题在雅安市汉源县,像古路村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林业部门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全省野生动物致害案件达1.2万起,其中野猪造成的损失占比超过60%。在秦岭、太行山等生态屏障区域,类似矛盾同样突出。
在古路村,村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每亩玉米正常产量约800斤,市场价1500元左右。但野猪侵扰导致平均减产30%,防护措施还要额外投入300元/亩。全村1200亩耕地,年损失超过50万元。这个数字对于人均年收入刚过万元的山区村民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

1. 被动防御的窘境:村民王大姐展示着用旧衣服做的稻草人,"刚开始还能吓吓野猪,现在它们都识破了"。传统的敲锣、放鞭炮等方法逐渐失效,而电网等有效防护手段又涉及法律风险。
2. 补偿机制的空转: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政府应建立补偿制度,但基层反映,申请流程复杂、补偿标准偏低。某县2022年申报的80万元补偿金,最终到账不足30万元。
3. 管理权限的模糊:林业、农业、应急等部门职责交叉,出现"多龙治水"现象。村民遇到问题时常陷入"该找哪个部门"的困惑。
三、破题之策:代表建议的三重创新郑望春代表提出的建议,直指当前治理体系的痛点:
1. 专人专岗:建立"野生动物协管员"制度
借鉴河长制、林长制经验,在重点乡镇设置专职岗位。云南普洱的亚洲象监测队已有成功先例,26支专业队伍实现人象冲突下降40%。

2. 动态防护:科技赋能精准治理
引入智能红外监测、声波驱赶系统。陕西佛坪县试点电子围栏后,野猪侵扰频次下降65%。无人机巡查可覆盖人力难以到达的山区。
3. 补偿升级:建立多元化保障体系
建议引入农业保险机制,浙江开化县试点"野生动物肇事责任险",农户每亩自付保费3元,最高可获赔800元。同时探索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让受益地区反哺保护区域。
四、深层思考:寻找人与自然的新平衡生态经济学家指出,野猪问题实质是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的"成长烦恼"。北京林业大学李教授分析:"当森林覆盖率从30%提升到60%,野生动物活动半径会自然扩展,需要建立新的生态缓冲区。"
在古路村,村民们开始尝试"共生农业"。他们在耕地外围种植野猪喜食的板栗、柿子,形成"缓冲带"。这种基于传统智慧的创新,使核心作物受损率降低20%。
五、社会共治:多方联动的新模式重庆城口县探索的"社区共管"值得借鉴:由村民、保护区、科研机构组成联合巡护队,既保护野生动物又维护农田。该模式实施两年间,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纠纷下降75%。
电商平台也展现新作为。拼多多助农项目中,古路村的核桃、花椒通过"野猪认证"标签,每斤溢价2元,年增收超15万元。这种将生态故事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尝试,为矛盾化解提供新思路。

站在古路村的悬崖观景台,郑望春指着远处正在安装的智能监测设备说:"我们不要简单的驱赶,而是要找到人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这道生态考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专业化治理与民间智慧的结合中。当每个受损的玉米秆都能得到合理补偿,每头野猪的活动都能被科学监测,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留言区里交流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