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好不容易在国际市场上闯下了一片天地,谁曾想树大招风,竟变成欧美等国的“眼中钉”,甚至为了能劝退我国便宣布加征最高可达38%的关税,不过我国也没有选择坐以待毙,即刻就打响了“反击”的第一枪,到底使用了怎样的手段?
如今,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是当之无愧的“一哥”,无论是对先进技术的掌握,还是对市场份额的拿捏,都已经到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其中,比亚迪和吉利都已经掌握了高效混动系统,热效率最高可达约46%,综合续航里程超过了两千公里,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并且曾经令广大车主头疼的充电速度难题也在我国得到了有效解决,其中理想汽车和岚图汽车的部分车型都用上了5C超充技术,简单来说,只用花费以往每小时的20%就能基本走完充电流程。
正是因为我国始终将消费者的感受摆在第一位,截止目前已经连续9年夺得了全球新能源销量排行榜的首位,并且在2024年销量已经达到了1286万辆,占有的市场比例超过了五分之二,妥妥拿下“销冠”宝座。
这么看来,欧美一众国家纷纷破防也不足为奇,毕竟我国新能源汽车凭借着“硬核实力”,已然得到了世界认可。
欧盟加关税是“自欺欺人”?尽管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形势却依旧迅猛,此前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总额高达三百亿美元左右,其中欧盟一些国家占据的份额就远超三分之一。
面对我国带来冲击,欧盟的心态瞬间崩塌,试图用加征关税的方法来打破如今的局面,不过这种打着保护主义的幌子,实则是为了守住自家车企利益的行为,又岂能逃过我国的法眼。
不过, 其内部对于这一举措似乎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国家对于加收关税的措施,秉持着支持与大力推动的态度,毕竟他们的汽车产业在欧洲可是“地头蛇”一般的存在,也有国家则是将可持续发展摆在第一位,因此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也较为“友好”。
只是不知,面对有如此强烈意愿的欧盟,我国又会作何反应?
我国如何掀起“反击风暴”?对于欧盟下到的“挑战书”,我国又怎会不积极迎战,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表示不认同欧盟的决断,并且部分车企还计划拟起诉至欧盟法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并且,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车企有意将部分产业链与工厂挪至欧洲地区,并与当地的生产商进行强强联合,当然也有一些车企可能会调整方向,将重心转移至其他海外市场,以此来达到降低贸易风险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一系列策略的帮助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不仅能够有效应对欧盟的关税挑战,还能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感染力。
就你那还叫技术??真会说瞎话,人家增加关税很技术有屁关系?现在的新闻没法看,一句实话没有,满嘴跑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