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本是一件喜庆的事情,可对段语涵夫妇来说,婚后第一个春节却成了他们不愿回首的记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都要从他们回婆家过年说起。
那一年春节,段语涵和丈夫第一次以夫妻身份回农村老家过年,满心欢喜地憧憬着阖家团圆的景象,却未曾料到,等待他们的竟是一场“红包风暴”。
段语涵和丈夫在外地打工相识,两人收入都不高,租房居住。
结婚时,由于公婆经济条件有限,无法在城里为他们购置婚房。
段语涵夫妇计划先攒钱买房,之后再生孩子,减轻生活负担。
婚后第一年,丈夫坚持回娘家过年,认为理应照顾只有一个女儿的岳父母。
段语涵被丈夫的体贴感动,约定第二年回婆家,之后两家轮流过年。
第二年春节临近,丈夫却再次提出回娘家,对回婆家过年显得有些抗拒,这让段语涵感到疑惑。
尽管心中更倾向于回娘家,段语涵还是决定尊重公婆的意愿。
他们花费1500多元购买高铁票,又置办了近2000元的年货,踏上了回婆家的路。
到家后,段语涵给公婆包了一个3000元的红包,表达心意。
第二天,丈夫被朋友叫去喝酒。
婆婆便带着段语涵去拜访亲戚。
段语涵先后给爷爷奶奶、生病的舅舅各包了1000元红包。
在舅舅家,婆婆示意段语涵给舅舅的三个孩子压岁钱,起初段语涵每人包了200元,婆婆却觉得太少,让她每人包500元。
随后,她们又去探望了阿姨,段语涵同样给了阿姨1000元红包,并给阿姨的两个孩子各500元压岁钱。
回到家后,叔叔一家来访,婆婆要求段语涵也要给公公这边的亲戚送红包,段语涵只得又包了1500元的红包。
她告诉婆婆自己没现金了,希望就此打住,但婆婆却坚持让她去银行取钱,并以买东西为由陪她去了镇上。
段语涵取了1万元,在婆婆的安排下,又陆续给其他亲戚送了不少红包。
亲戚们收到红包后对婆婆大加赞赏,婆婆感到很有面子,段语涵却心如刀割。
当晚,丈夫回家后得知情况,又惊讶又生气。
他坦言自己不愿回婆家过年正是因为母亲爱面子,喜欢让他给亲戚送红包,仿佛他在外地赚了很多钱。
这趟回老家过年,段语涵一共送出了21个红包,加上给公婆的,共计22个红包,花费2万多元。
这让她非常郁闷,原本计划在婆家过完春节,但大年初二,夫妻俩就匆匆离开了。
这次经历让段语涵夫妇对回婆家过年产生了阴影。
他们辛苦攒钱是为了买房和要孩子,而不是为了满足婆婆的虚荣心。
此后每逢过年,夫妻俩都不愿再回婆家,害怕再次陷入“红包”的漩涡。
段语涵的经历引发了人们对农村过年送红包习俗的思考。
送红包本是表达祝福、增进感情的方式,但不应成为攀比和炫耀的工具。
长辈应体谅晚辈的经济压力,量力而行,而不是为了面子让子女背负沉重的人情债。
年轻人也应与长辈坦诚沟通,找到平衡点,让过年回归温馨和快乐的本质。
过年本是团圆喜庆的日子,如何平衡人情世故与自身经济压力,如何让“面子”与“里子”和谐共存,这值得我们深思。
你如何看待段语涵的遭遇?
你认为过年应该如何处理红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