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方剂一词最早见于《梁书·陆襄传》,你知道吗?

言身的记事本 2025-04-19 17:33:05

读故事学中医

小王放下笔,微微欠身:“老师,我最近在读方剂学,看到关于‘方剂’一词的解释还有些模糊,尤其是它的来源和结构内涵,不太明白。您能再讲讲吗?”

谢老师微微一笑,眼角浮现些许褶皱。他放下茶杯,正襟危坐:“好,这个问题问得好,是学习方剂学的根本。我们中医讲究‘师传’,你愿意从根基问起,说明你用心了。”

小王连忙翻到笔记本的一页,迅速写下“方剂定义与来源”。

“‘方剂’一词,最早见于《梁书·陆襄传》。书中记载:‘襄母尝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这是最早的文字记载。”谢老师缓缓说道,语调平和,却铿锵有力。

小王边记边点头,心里暗赞老师对典籍的熟稔。他抬头问:“那‘方’和‘剂’各自又是什么意思呢?”

谢老师站起身,走向书架,抽出一本《说文解字》,翻至一页递给小王:“‘方’在这里有多层含义。一是医方、药方之意,比如《论衡·定贤》说:‘譬犹医之治病也,有方……方施而药行’,意思是有了方法,药才能发挥作用;二是‘方’也有规定、规矩的意思,《孟子·离娄上》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强调‘方’必须有法有度。”

他顿了顿,指着页面继续说:“至于‘剂’,《说文解字》说‘齐也’,意思是整齐、排列有序。也就是按一定的规则将药物调配整合成一体。你看《后汉书·刘梁传》也有‘酸苦以剂其味’,强调的是调和。”

小王听得入神,眼里亮起光:“原来‘方剂’不仅仅是简单的药物组合,它本身就蕴含了方法和秩序的美学!”

“对!”谢老师点头赞许,“方剂,就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依据组方基本结构,选择合适药物,酌定用量、剂型及用法,再按中医理论科学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每一个药味,每一个剂量,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小王手中的笔飞快地写着,嘴里小声念叨:“辨证审因……组方结构……科学配伍……”

谢老师看他写得专注,笑着问:“你知道‘组方结构’具体包括哪几部分吗?”

小王想了想,小声答道:“是不是君臣佐使?”

“不错。”谢老师点点头,眼神中透出一丝欣慰,“君药为主,臣药为辅,佐药为助,使用药为引。这个结构既体现了药物间的协同关系,也体现了治法的分工配合。”

0 阅读:1
评论列表
  • 中医好历害的你知道吗.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