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讲中药的三品分类法和三品分类的局限之处

言身的记事本 2025-04-11 17:23:00

读故事学中医

“谢老师,我今天在复习《神农本草经》的时候,看到‘三品分类’这一节,有些地方不太理解。”小王站定,双手递上笔记本,眼神真诚。

“嗯,说来听听。”谢老师接过笔记本,细细一看,眉头微微一挑,赞许地说道,“写得很用心。”

小王坐到案前的小木凳上,掀开笔记的那一页,说道:“我看到三品分类是将药物分为‘上药’、‘中药’和‘下药’。我理解它是中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药物分类方式。可是我有两个疑问,一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分类?二是它的标准依据是什么?”

谢老师轻抿一口茶,沉吟片刻,缓缓道:“这问题问得好。‘三品分类’的确是本草学上的一座里程碑。要理解它,我们得从人类早期对药物的认知说起。”

他顿了顿,眼神望向窗外的一抹阳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数千年前的药圃和山林,“先秦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对人品、金属等事物的品级划分意识,分为‘上、中、下’三等。这种分法被《神农本草经》借鉴到了药物分类中。所谓‘上药’,指的是那些无毒、可以长期服用的药物,多用于养生延年,如人参、黄精、灵芝。”

“中药呢?”小王一边听一边飞快地记着。

“中药,有毒无毒皆可,关键看适应与剂量。这类药多用于治病补虚,比如黄芪、当归。它们可用于调理气血,但要根据病情慎用。再到‘下药’,就不同了。”谢老师语调稍沉,眼中露出几分严肃,“这类药多半有毒,不能久服,只用于攻邪祛病,比如巴豆、大戟、附子等,是用来治急病的利器,但必须精确辨证,稍有不慎便可能伤人。”

小王略显惊讶,点头道:“原来如此……老师,这种分类是以毒性和功效为标准吗?”

谢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正是。三品分类的核心标准有两个,一是毒性,二是功效,即‘扶正’与‘祛邪’的作用。‘上药’多扶正,‘下药’多祛邪,而‘中药’介于两者之间,有调和之妙。这种以毒性与用途为轴的分类,是临床药物学思维的萌芽。”

“可是……”小王略一迟疑,又问道,“我在书中看到丹砂被列为上品,而它明明有毒,这是不是矛盾?”

谢老师点点头,眼中闪过一抹欣慰:“你抓住了关键之处。正是因为这一点,后人对三品分类也提出了不少批评。比如丹砂,也就是朱砂,它确实有毒,但因其安神镇静之功,在炼丹术中被高度推崇,道家与方士更是视为延年圣药,于是便被列为上品。”

说到此处,他语气转柔:“这正是三品分类的局限之处。其品位判定有时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未必完全符合现代药理的认识。归根结底,那是受当时道家思想影响过重的结果。”

小王奋笔疾书,边写边自语:“原来如此……那老师,这种分类后来就被淘汰了吗?”

谢老师眼神中闪过一丝追忆:“确实如此。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从药性、归经、四气五味等角度对药物进行更加系统的分类。三品分类虽然粗略,但作为第一个系统框架,它奠定了中药分类的基础,是功不可没的。”

屋外传来鸟雀的叫声,时间仿佛在谢老师娓娓道来中凝滞了一瞬。小王抬起头,望着谢老师那双目光深邃的眼睛,不禁感叹道:“老师,我每次听您讲,感觉古书就像是活了起来。”

谢老师笑了笑,摆摆手:“知识是死的,人心是活的。你能感受到,是因为你用心了。不过——”

他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考验的意味:“你能不能试着自己总结一下三品分类的临床意义和局限性?”

小王一愣,低头沉思片刻,认真说道:“从临床角度来看,三品分类提醒我们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安全性和主要作用。上品药适合慢性调养,适合现代亚健康人群;中品药适合调理虚证,但要注意辨证使用;而下品药则要求医生判断准确,用于急症或邪气实证。但其局限在于分类过于简单,对药物多面的作用描述不够全面,而且受制于当时的知识水平和道家思想影响,容易导致用药失误。”

1 阅读:40
评论列表
  • 哇.中医好历害的再讲讲。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小和尚、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人生几何、 观海听潮、 冷℡夜、在梦里)。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