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孙子打来了电话,语气熟悉又陌生:“爷爷,过年我可能回不去,要加班,有空再找时间看看您。
”挂了电话,我握着听筒发呆,意外发现自己已经记不清孙子上一次来看我是几个月前的事了。
说实话,我可以理解他的忙碌,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我也不想成为负担。
但关掉电话的那一刻,心头总觉得空落落的。
一人在客厅坐着,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全家福,回想起儿孙两人小的时候,一种复杂的感觉涌上心头。
孙子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从小长得结实又活泼,那时候我每天盼着下班后去儿子家逗一逗小家伙,听他笑。
我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他身上,儿子和儿媳有时甚至开玩笑说:“爸,您对孙子比对我们都上心。
直到孙子五岁那年,家里多了一个新的成员。
因为儿子和儿媳想凑个“好”字,却生育困难,决定领养一个女孩。
她来家里的那天,瘦瘦小小的,怯生生站在客厅里叫我“爷爷”。
我笑着应了,却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对这个不是亲生的孩子有如此深的感情。
血缘并非唯一的纽带,爱和陪伴才是关键孙女叫芸婷,她小时候特别敏感,总是小心翼翼地试图讨好每个人。
我知道,这种小心来自于她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
为了让她更快融入这个家,我尽可能地给她多一些关注。
周末带她去公园玩,给她买她喜欢的连衣裙,陪她比赛谁先用筷子夹起花生米。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却让她逐渐露出了孩子该有的笑容。
我们家庭的关系从未因她的身份而有裂痕,我是真的把她当亲人看待。
而她呢,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这份情感。
大学毕业后,芸婷找工作到隔壁城市,每月回来看我一次。
她总是给我带我喜欢吃的葡萄,陪我聊聊外面的新鲜事,每次离开还记得叮嘱我按时吃药,多注意休息。
相比之下,孙子就像小时候常玩的大风筝,线一放远,就很难收回来。
大学毕业后,他工作忙,搬离了家,过年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陪我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即使偶尔见面,他也少了耐心和热情。
我不怪他,因为知道他有自己的生活,但心里难免有些遗憾。
照顾和陪伴到底是不是亲情的全部?
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尤其是当我年纪渐长,行动有些不便的时候,芸婷递过来的那杯热茶给我的温暖,似乎远远超过了一张冷冰冰的回访照片。
亲生孙子带来的失望,成就了孙女的地位有一次,我生了场小病,芸婷听说后请了两天假跑回来陪我。
她说:“爷爷,这几天别吃太油的东西,医生建议清淡点儿。
”一边说,一边帮我整理厨柜,把过期的东西收拾了。
她这么忙还回来看我,我心里说不出的感动。
反观孙子,我病好后专门告诉他,结果电话那头,他只是“嗯”了一声,接着就聊起别的事。
他嘴里说得轻描淡写,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关心越来越少,我和他就像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有一次,我无意间提到自己想整理一下遗嘱的事。
他的第一反应让我印象深刻:“爷爷,有啥不需要的东西提前告诉我,我顺便帮您处理掉。
这句话听起来没毛病,但我心里却冒出了疑问:他真的关心我,还是更关注我的“遗产”?
说不上来,但这种微妙的感觉让我更加意识到,与其强求某些东西,不如顺其自然。
有时候,血缘关系无法弥补情感的淡漠,真正的关怀和互动才是家庭最可贵的纽带。
从亲生到陌生,76岁我的遗产转变之路前段时间,我终于把遗嘱的事定了下来。
大部分财产,包括这套住了一辈子的房子,我打算留给芸婷。
她不是我的亲孙女,却用心扮演了一个孙女应有的角色。
而孙子,我给他留下了一笔不小的存款,也算是尽到了长辈的责任。
当我把决定告诉他们时,孙子的反应令我动容。
他沉默片刻后说:“爷爷,我明白,您有自己的理由。
”这让我欣慰,但也更加肯定了自己的选择。
芸婷没有说太多,只是握着我的手,流露出一种心照不宣的感动。
我知道,这个决定可能招致一些非议,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血缘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能无条件地用爱陪伴你,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路。
而芸婷做到了,我没有理由不给她应得的回报。
结尾:亲情不该只依赖于血缘维系,它更需要用心经营。
如果说我这一生学到了什么,那就是爱无关出身,相伴走过的点滴才是最宝贵的。
将遗产交给芸婷,并不是因为孙子的错,而是因为她用行动告诉我:真正的亲人,是心里常想着对方、愿意付出的那个人。
我希望我的故事,能让更多家庭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亲情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