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一直很好奇,本拉登对多国发起过攻击,为何独独放过中国?

宇寰谈这个电影 2024-09-29 16:00:42

2011年5月的一个深夜,巴基斯坦一处不起眼的房子迎来了不速之客。

经过一番激战,连续十年荣登美国通缉名单榜首的"本·拉登"最终被美军击毙。

本·拉登,这位从沙特土豪家族走出的年轻人,是如何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的呢?

一、沙特富豪家的金钥匙

1957年3月10日,奥萨马·本·拉登出生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建筑大亨,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建了本·拉登集团,成为了沙特王室的御用建筑商。

奥萨马是穆罕默德的第17个儿子,从小就享受着富裕家庭带来的优渥生活。

作为沙特上层社会的成员,奥萨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先是在利雅得的精英学校学习,后来前往贝鲁特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工商管理。

在大学期间,奥萨马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活跃于各种社团活动,担任学生会主席等职务。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美国决定支持阿富汗的反苏游击队。

同年,发生了震惊全球的麦加大清真寺事件,一群极端宗教分子占领了伊斯兰教最神圣的清真寺,抗议沙特王室的腐败和亲美政策。

这两件事在奥萨马心中埋下了反美情绪的种子。

二、从富豪到通缉犯

20世纪80年代,本·拉登开始频繁往来于沙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

在美国的扶持下,他加入了"伊斯兰圣战组织",积极募集资金,招募志愿者,参与对苏联军队的游击战。

随着苏联军队的撤离和阿富汗内战的爆发,本·拉登在圣战组织中的地位日益显赫。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萨达姆政权入侵科威特,沙特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

在此危急关头,沙特政府允许美军进驻沙特恐怖主义。

这一举动在本·拉登看来是对伊斯兰圣地的亵渎。

他公开反对美军驻扎,与沙特王室的矛盾日益加剧。

1991年,本·拉登被剥夺了沙特国籍,流亡苏丹。

在苏丹期间,本·拉登继续发展他在阿富汗时期建立的关系网,并着手组建一个全球性的伊斯兰组织——基地组织。

通过在苏丹投资实业,他为基地组织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1992年和1993年,也门亚丁和索马里先后发生针对美军的恐怖袭击,这标志着基地组织开始对美国发动攻击。

1996年,在美国和沙特等国的压力下,苏丹政府驱逐了本·拉登。

他重返阿富汗,投靠了当时在阿富汗占据主导地位的塔利班政权。

此后数年间,本·拉登频繁发表公开声明,号召全世界的穆斯林对美国及其盟友发动圣战。

1998年,基地组织制造了震惊世界的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导致224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实施了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19名劫机者劫持4架民航客机,分别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和五角大楼,造成近3000人死亡。

美国认定本·拉登是幕后主使,对其发出通缉令。

阿富汗战争随之爆发,美军推翻了庇护本·拉登的塔利班政权。

在接下来的十年间,本·拉登带领基地组织转入地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逃亡生涯。

期间,他仍然活跃于各种宣传渠道,不时发表录音或视频,指责美国及其盟友,煽动反美情绪。

在他的策划下,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在伊拉克、沙特、英国、西班牙等地实施了一系列恐怖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三、中美政策迥异路

在本·拉登掀起的恐怖主义狂潮中,中国似乎成为了一个特例。

尽管基地组织的恐怖活动几乎遍及全球,但中国从未成为其正面攻击的目标。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美两国在中东地区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路线。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为了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美国在中东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政策。

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大规模进驻沙特等国。

战后,美国继续在中东保留军事基地,对伊拉克实施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制裁。

同时,美国长期以来对以色列的军事和外交支持,也引发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

在本·拉登和他的追随者看来,美国的这些行径是对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人民的侮辱和伤害。

他们认为,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地位,肆无忌惮地践踏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干涉它们的内政,掠夺它们的石油资源,并且长期偏袒以色列,打压巴勒斯坦人民。

正是在这种认知下,本·拉登发动了一系列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恐怖袭击,试图以此来对抗美国在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

与美国不同,中国在中东地区奉行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双方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

中国强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这一立场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普遍赞同。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中国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呼吁以和平方式实现巴以两国人民和平共处。

中美两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导致了本·拉登对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策略。

在他的认知中,美国是穆斯林世界的头号敌人,而中国则是一个潜在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针对美国,本·拉登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打击其在中东影响力的恐怖袭击。

而对于中国,他则没有理由将其列为攻击目标。

四、恐怖梦魇终成空

2011年5月1日,巴基斯坦北部小城阿伯塔巴德的一座房屋外,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美国海军"海豹"特种部队的直升机降落在屋顶,数十名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快速突入屋内。

楼内的人还没来得及反应,便遭到猛烈的攻击。

枪声和爆炸声交织,战斗在短短40分钟内结束。

当特战队员撤离现场时,他们带走了一具尸体。

这具尸体属于奥萨马·本·拉登,那个连续十年被美国通缉的"头号恐怖分子"。

本·拉登之死是"9·11"事件十周年之际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位策划了无数起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恐怖袭击的幕后黑手,最终倒在了美国特种部队的枪口之下。

消息公布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向全世界宣布正义已经伸张。

美国民众走上街头,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反思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

本·拉登被击毙是否意味着恐怖主义的终结?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尽管基地组织及其附属组织在随后的数年间遭到严重打击,但恐怖主义活动仍在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

"伊斯兰国"的崛起,又一次将恐怖主义推到了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表明,恐怖主义并非个人或者组织的问题,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只要其产生的根源没有消除,新的极端组织和个人就会不断涌现。

更重要的是,本·拉登的一生及其象征的极端主义思潮,给世界各国的反恐事业敲响了警钟。

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公敌,但反恐不能仅仅依靠军事打击。

只有通过消除贫困、缓解矛盾、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才能最终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这需要国际社会的携手努力和长期坚持。

本·拉登虽已身死,但他所代表的极端思想却并未绝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当今世界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宗教极端主义、民族矛盾、贫富悬殊、地缘政治博弈,这些深层次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

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人类社会才能迎来持久的和平与安宁。

回顾本·拉登的一生,从沙特富商到全球头号恐怖分子,他走过了一条令世人瞠目结舌的道路。

他的个人经历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给世界留下了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从他的成长轨迹中,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力量,看到了极端主义思潮对个人的影响。

而他的最后结局,也警示我们反恐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为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已经成为历史。

但作为一个符号,他所代表的极端主义思潮仍然需要全世界共同警惕和防范。

在全球化的今天,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跨国界的挑战。

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在打击恐怖活动的同时着力消除其滋生的土壤,人类社会才能最终告别恐怖主义的梦魇,迎来持久和平的曙光。

1 阅读:377
评论列表
  • 2024-09-30 23:00

    可能是中国的报复手段他们比较怕。

  • 2024-10-01 01:37

    反对自己的国家被美国驻军有错么!

宇寰谈这个电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