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修国道发现姑师墓,出土2千年前假肢,牵出一位病夫壮士

瑞知道史 2025-02-18 22:34:34

2007—2008年,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对胜金店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在这因干旱气候而形成的“时间胶囊”中,人们发现了一件特殊工具,牵出了一位集病夫与壮士气质于一体的姑师男子。

自张骞出使西域,吐鲁番就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上千年的岁月中,炎热、神秘,飘荡着喜葡萄美酒香氛的盆地上,上演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兴衰故事中,繁荣的城市、雄伟的宫殿、英雄美人的古尸、平凡人的生活,都渐渐隐在黄沙之下,被干燥的黄沙封存起来。而胜金店古墓群,正是黄沙下的一颗“时间胶囊”。

2007年,312国道复线鄯善—吐鲁番段公路建设施工时,挖掘机在路边山坡上取土,挖出了人骨和器物。如此,公路南侧的胜金店墓地被发现。同年10月,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胜金店墓地位于火焰山北坡,北部被旧312国道切断,墓地西侧有冲沟,东面还有村民风干葡萄的晾房。由于历年洪水夹带的泥沙在墓地上堆积,所有墓葬都埋在淤积层下,地表已无任何标志。地表取土0.5~0.8米后,墓口才露出。

在这墓地上,人们发现了竖穴二层台、竖穴土坑和竖穴偏室墓3种墓葬形制,有的墓主人沉睡在“木笼子”一样的葬具中。这些奇特的葬具,由细木棍或柳树条排列而成的木制尸床以及床上的拱形棺罩组成,拱形棺罩用细柳木棍捆扎而成,还用细皮条捆扎连接,外侧粘有毛毡。在这样既像“笼子”又像“毡帐”的容器中沉睡千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感受”。

对墓地形制、随葬品等进行综合考量、检测后,人们推断,这墓地的年代对应中原的西汉,结合《汉书·西域传》等文献记载,胜金店墓葬的墓主人很可能是姑师人。

《汉书》中曾记录:“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

从有明确历史记载开始,吐鲁番盆地生活的,是姑师人,后来由于西汉政权的介入,姑师改称为车师。车师人到底是什么种族呢?至今争议很大,但根据现在的考古发掘,基本可以断定,当年的车师人是一个以印欧人为主体,同时包括大量蒙古人种在内的多种族群体。

在大量的墓葬随葬品中,人们的目光被一件奇特的工具所牵引,长条状的厚木板上有钻孔、其上绑着牛皮条、尖头还有牛角与动物的蹄子!

这是个什么造型?为何会出现在古人的墓葬中呢?

人们在这奇特工具出土的2号墓葬中,发现了一位头向西北面向上,仰身屈肢的中年男性。他头骨破碎,只余白骨,但明显看出,他左下肢骨有病变——股骨、胫骨、腓骨、膑骨由于骨质增生,呈 70°角长在一起,不能够活动。

发现了墓主人身体的病变,再将这木质工具与墓主人的生活场景相联系,人们就判定,这竟然是一支来自2000年前的“假肢”!

仔细看看这假肢的构成,就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假肢用复合材料制作,主体用一块厚木板加工而成,通高90.2厘米。上半部为固定板,长52厘米,长度是使用者股骨的长度。板上部宽8.8、下部宽7.2厘米,中间最厚处2.5厘米,向两边缘渐薄至1厘米。顶端中间竖排2个圆孔,用作皮条伸缩固定贴附在腿上,或固定把手便于左手支撑。两侧各有7个穿孔,孔中还残存皮绳,用以捆绑在大腿上。假肢中间是圆柱形的连杆。连杆和固定板间缠三圈用于加固的皮条,并用另一根皮条串联,以避免松动滑。

有意思的是,假肢底部为支脚,在连杆上套装一个经过加工成形的牛角,牛角端头是楔状,利于抓地防滑。在牛角套上穿进一只小马蹄,用作防陷装置。

吐鲁番盆地木器加工的历史悠久,洋海、苏贝希等墓地都出土过大量的木器。从出土物来看,古代吐鲁番人很早就掌握了砍削、钻孔、雕刻、榫头卯眼、打磨、拼接等技术,用多种材料制作假肢非常合理。

这样的假肢,很有人体工程学的巧思,的确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对病痛最大的反击。

除了这假肢,人们还在2号墓中发现了一张复合弓。绣线菊木条做骨,牛角片贴饰其内,外粘牛板筋,以牛筋绳缠绕后刷胶……如此精巧又有力的弓,足以让人们想象,墓主人曾经的矫健。

复合弓是墓主人病痛前的武器,帮助他在张弓搭箭中,收获狩猎的快感,而这同样以复合材料打造的假肢,则是墓主人病后的武器,和病魔做斗争,站立、行走,照常生活:“狰狞的病魔,你以为就这样战胜我了吗?不可能!”

这位姑师男子已化为白骨的,但即便如此,人们也能得知,他生前既是一名“病夫”,也是一位“勇士”。

这具假肢,伴随着他的余生,直至死亡。它随着他,一同葬入火焰山下、黄沙墓力,没有再分开。

千百年来任时光飞逝,我们也知晓了这位姑师男子的奋斗故事,这也是考古的魅力吧。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