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佐比少将还吃香?这事儿搁哪儿听着都不对劲。
可在日本军队里,偏偏就这么个奇葩操作。
抗战题材的影视剧把“大佐”这个词儿带火了。
很多人琢磨,大佐到底啥意思?简单说,就是日本军队的一个中高级军衔,跟咱们中国军队的上校差不多。
然而奇怪的是,在日军体系里,明明少将比大佐军衔高,可不少人宁愿死磕大佐,也不愿意迈进少将的门槛。
这事儿要搁战争年代,绝对不只是“待遇”问题,而是个彻底的制度怪胎。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大佐“权比官大”,少将“空架子”
日本军官的权力和职务往往脱节。
别看少将级别高,但能插手实权的地方少得可怜。
大佐就不一样了,他们常常挂帅一方,手底下能直接指挥几千人,掌握一个联队的生杀大权。
联队长、师团参谋长这些核心岗位,基本都被大佐占了。
而少将呢?表面上风光,却成了“吉祥物”,多半只能干些协调、联络的活儿,战场上的话语权还真不如大佐。
换句话说,大佐是“冲锋陷阵的老板”,少将却成了“挂名的顾问”。
在日本人崇尚战功的军国主义环境下,谁不愿意直接下场捞军功?
2. 等级森严,少将是贵族的“圈地”
日本军队的等级制度,根本不是你努力就能爬上去的。
尤其是少将以上,基本被贵族和统治阶层垄断了。
普通出身的军官,哪怕功劳累成山,也很难打破这个“玻璃天花板”。
就算你侥幸升上少将,也得面对来自贵族军官的冷眼和打压,搞不好还要被穿小鞋。
相比之下,大佐的门槛低些,普通家庭出生的军官努力一下,还是能摸得着边的。
而且做到大佐,既能指挥大军,又不用在“贵族圈”里夹着尾巴做人,哪个更划算,一目了然。
3. 成本与收益,少将的“性价比”太低
别以为军衔高就意味着好日子。
在日本军队里,少将反而是个“高风险”职位。
一旦升到将级,所有举动都会被放大,哪怕是小失误,也可能被扯成大问题,连累后半辈子。
而且少将的待遇和大佐比起来,也没明显提升,甚至在实战表现上,少将的功劳都算在集体头上,个人光环被稀释了不少。
反观大佐,虽然晋升难,但一旦坐稳,既能掌控战局,又能在功绩上独占鳌头,升少将实在是“付出多、回报少”的买卖。
换成通俗的话说,大佐是“起早贪黑的老板”,少将却成了“闲职的经理”。
日本军国主义的等级制度,逼得普通军官只能在大佐这条路上拼死挣扎。
战争时代,军人的理想和权力纠缠在一起,少将虽高,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一切,既是日本军国体制的宿命,也是普通军官无奈的选择。
大佐是当时的正团级别,小将是副旅或正旅级别。中将是正师正军级。
主要是日本兵经常以下克上。大佐是下的上限。所以大佐很牛的!
纯属胡说八道
给怕是大校,因为是少将旅团长,少将下面么应该是大校嘛。
那你问问现在的军人是喜欢升少将还是大校?
一样的,中国团长旅长都是部队领兵实权的,上了师长就完全不一样了,是基本不统兵的,只协调军事工作,接收和下达任务。
胡说八道[笑着哭]
大校对那个级别
阿部规秀都当中将了,还不是一样亲自上阵,被杨成武部炮击身亡。山本五十六大将不也亲自指挥作战。
回家问你爹去,🐶的职位
管它大佐还是少将,只要敢对我大中华龇牙,来一个打一个,统统给它灭了!
“以冬说历史”的意思是夏天比冬天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