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这个人,十万大军在手,最后却被雍正几道命令轻松拿下,这不是能力问题,是人品问题。
雍正王朝的权力斗争里,年羹尧是个特殊的存在——既是雍正培养起来的得力干将,又是他最忌惮的功臣。
青海平叛大捷后,年羹尧权势滔天,甚至一度被誉为“个大将军王”。
可惜,他没能明白一个道理皇帝的信任是有条件的。
这种条件,不是靠杀人立威维持的。
年羹尧到手握十万精兵,却像断了牙的老虎,只能乖乖就范。
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他自己一步步作死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年羹尧的“威逼术”,注定是个死局。
年羹尧最擅长的就是用威势压人,动不动就砍头。
河南军粮晚到两天,他不听解释,直接杀了负责官员;探子找不到叛军踪迹,他连探子全家都一起杀。
你说这样的上司,谁敢真心为他卖命?士兵和将领表面上听命于他,不过是怕死罢了。
更别说西北那些地方官员,早就对他不满。
像范时捷这样的典型角色,直接当面怼他“知道了不等于解决啊!”这种怼到脸上的话,换个正常人可能会反思,但年羹尧呢?只会更恼火。
这种治军方式,短期内可以震慑全军,但长期来看,早就给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一旦他失势,谁还会替他拼命?
2. 雍正的“沙子计划”,让他彻底失控。
雍正对年羹尧的防范,从一开始就没松过劲。
比如把岳钟琪这个“钉子”安插在他身边,直接架空他的军权;再比如派伊兴阿这样身份尊贵的线人,长期潜伏在他身边。
更绝的是,雍正还特意派了十名大内侍卫进驻他的军营,表面上是为了平息满汉矛盾,实际上就是监视他。
年羹尧的所谓“心腹”,早就被雍正收买得七七八八了。
这些“沙子”一旦联手,年羹尧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可以说,年羹尧失势的那一刻,他的军营早就成了雍正的后花园。
3. 他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皇权的铁腕。
年羹尧一开始是雍正的忠实打手,但打着打着,他就飘了。
在平定青海叛乱后,年羹尧不仅把功劳摆在脸上,还开始在雍正面前摆架子,甚至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了。
雍正一忍再忍,最后连十三爷胤祥都看不下去了,劝雍正收回年羹尧的兵权。
雍正当时表现得很淡定,说“他敢接,我就敢交。”这话听着像信任,其实是杀机。
雍正让他掌兵权,不是因为信任,而是因为还没到收网的时候。
年羹尧却误以为自己真的能骑在皇帝头上作威作福,甚至连雍正派去西北监督的孙嘉诚都被他杀了。
这一刀下去,不是杀了孙嘉诚,而是彻底断了自己最后的退路。
年羹尧从一介寒门到权倾朝野,靠的是雍正的提拔;从风光无限到束手就擒,靠的却是自己的狂妄。
他以为权力可以永远依靠威逼维持,却忘了大清的军队根本不是他的私产;他以为皇帝的信任可以随意挥霍,却忘了雍正从不允许任何人挑战皇权。
到头来,年羹尧的失败,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太把自己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