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理想的下一代AI产品是什么?家庭人形机器人?

丁道师 2025-01-09 08:19:06

1

这段时间,我驾驶着最新版本(OTA 7.0)的理想汽车,经常能体验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自动驾驶0接管。我的驾驶路线涵盖了乡村小路、城市路段、高速公路、汇入匝道、通过收费站以及小区地下停车位等等,基本上覆盖了复杂城市&乡镇的各种出行场景。在这些场景,理想汽车都能轻松应对,甚至绝大多数时候,我的双手已经彻底脱离了方向盘。

备注:新版本在非高速场景,启动智能驾驶之后,双手可以长时间脱离方向盘了。

在使用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今的理想汽车,车子本身仅仅是一个载体,其核心在于背后的这一套人工智能技术体系,这才是决定理想这家公司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在的理想汽车,有一个功能,会向消费者展示其感知决策的过程。这个功能可以清晰地呈现道路交通参与者,可以精准识别汽车、人、雪糕桶,以及这些物体的距离和速度。

理想汽车能精准“捕捉”到我的前后左右有几个人、几辆车,以什么姿态来运行。我在看这个功能时,不禁设想:如果给理想汽车的顶部装上一把机关枪,或者装上一把火箭筒,那它岂不就成了一台战争机器?如果给理想汽车装上翅膀,那它岂不是就能变成一辆无人飞行汽车?

或者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一点,理想汽车的这套技术,包括端到端的技术、VLM技术,再加上先进的激光雷达和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如果换个形态,是不是就能做成人形机器人,来服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呢?

2

说来也巧,近期理想也通过各种渠道,对外释放信号,说理想不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人工智能公司。

理想创始人李想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表示,AI对理想意味着未来的全部。现在理想的AI载体是汽车,那以后是什么?按照李想的说法“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

也就是说,理想的AI技术,可以落地的场景是无限可能。

军事应用当然只是我的一个玩笑(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是可行的),现在除了汽车,理想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背后的服务体系,可以深入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等领域,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当然,我更期待的还是家庭机器人,这里说的不是类似猎户星空那种机器人,也不是欧瑞博、云米那样的智能家居,而是更像《我机器人》里的人形机器人。

我再强调一次,我说的是人形机器人。

3

为什么是“人形”,而不是别的形态?

请大家试想: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人类进化了百万年,无数要素选择,才决定了,“人”这种形态更适合做人需要做的事情。尤其在家庭生活场景,洗衣服、做饭、拖地、收纳整理等动作,更适合“人形”来做。

狗、鸡、马、牛就做不了人可以做的事情。

“人”的形态,做这些家务或者工作,天然更适合。这是因为,随着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拥有10个手指头的人类,手指更能够精细地操作各种工具,这是完成家务和工作任务的重要基础;能够直立行走的人,能够轻松地搬运物品、操作机器,甚至进行复杂的体力劳动;脊柱的生理弯曲,有助于缓冲直立行走和进行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保护脊髓和神经不受损伤;人类的大脑具有高度的认知、决策和规划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家务和工作任务,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搞明白了这个逻辑,就搞明白为啥固定翼飞机发展了100多年,但大体上来说还是类似鸟的外观,万变不离其宗。

4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畅想一番理想的人形机器人了。尽管这件事情,八字还没一撇,但不影响我们畅想。

就好比三年前的地球人,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信,短短三年时间民用自动驾驶汽车就可以规模化上路。PS:尽管受限于法律法规,现在的理想汽车还不能称之为自动驾驶汽车。

我们假设,三年后理想推出了第一代家庭机器人,名为理想家仆或者理想家友。

我们姑且称之为理想家友N1,这款人形机器人,是两个大工业品类的集大成者,一是精细化工业制造,二是AI。

从外观上,这款人形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的躯干、四肢和五官。关节精密制造,模拟人体关节灵活度与承重极限,让机器人抬手投足更拟人,搬物置物稳当有力;内部线路与动力系统布局,则要像人体血管、肌肉般紧凑合理,避免线路缠绕、动力失衡,确保长时间稳定运行。以手部制作为例,要复刻人手骨骼、肌肉与韧带协同,指尖能够感知物体材质、形状,握拳抓握力度调控精准到克,比如能实现轻取鸡蛋不破、紧握工具而不滑。

AI技术,则是为机器人注入“灵魂”的关键,让他不止是一堆硅基材料。首先,感知能力是其与世界交互的“五官”。视觉上,也类似理想汽车,采用摄像头+各类雷达的组合,搭配先进图像识别算法,像人眼般瞬间辨别家人面容、区分各类生活用品,从厨房炊具到卧室衣物,一扫便知;听觉借助灵敏麦克风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模块,远在客厅也能听清卧室呼唤,精准解析需求,不管是“帮忙拿本书”还是“设定明早闹钟”;触觉传感器遍布体表,触碰到障碍物、抓取物品时,实时反馈力度、温度,调整动作以免莽撞撞翻花瓶或磕碰疼主人。

决策规划层面,AI芯片也应该放入机器人的大脑区域,而不是躯干上。面对复杂家居环境,瞬间规划最优路径,避开玩耍孩童、宠物与临时摆放杂物,前往目的地;家务流程编排井井有条,依据脏污程度调控洗衣模式、按照食材库存规划三餐菜品,还能依家人作息动态调整任务优先级,清晨轻手轻脚准备早餐,午后趁无人清扫地面。

当然,从智能汽车到家庭机器人。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应该还隔着其他能力弱一些的产品形态,这些都是发展必经之路。

5

前段时间,我和几位朋友聊天时,谈过一个论述,不管有没有理想,随着AI爆炸式发展,最多5--10年时间,家庭人形机器人就会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家人助手般得力的存在。届时就像《我机器人》《机器总动员》等电影描绘的场景,都会变成现实。

但是,我们都知道畅想是容易的,实践是艰难的。

家庭人形机器人落地普及,还需跨越重重关山。技术难题如荆棘丛生,续航焦虑亟待化解,大容量电池小型化、快速无线充电技术突破,让机器人告别“工作”半途没电尴尬;成本控制似紧箍咒,高端零部件、研发人力耗费不菲,需规模效应与供应链优化,从奢侈品变身大众消费品;数据隐私保护如坚固盾牌,家中生活数据深度采集下,严防泄露,加密传输、存储与严格授权访问机制都需要考虑到。

另外,社会接纳层面,伦理问题就是一大难关,比如就像自动驾驶汽车的争论“出了事谁负责”一样,机器人犯错权责也是难以界定(不能都赖背后的研发公司吧),也需专家研讨、公众参与,制定规范。与此同时,还需要法律法规完善,从产品安全标准细化到事故赔偿细则,为产业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6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理想如果做家庭人形机器人,它应该怎么做?自己做还是赋能合作伙伴?

当前的科技产业格局与理想自身的发展脉络来看,我的判断是自营。在这个竞争白热化且技术迭代飞速的赛道,如果自己不去下场,一切设想都是空谈。家庭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领域,涵盖机械结构设计、人工智能算法、交互界面优化、能源续航等诸多关键环节,每一个部分都关乎用户最终的使用体验。

当然,自己做不代表每一个环节都自己开发。术业有专攻,理想可以凭借自身在智能座舱交互、自动驾驶感知技术积累等方面的优势,搭建起机器人核心的智能交互与环境感知架构。

对于一些相对成熟且有优质供应商的基础零部件,如高精度关节电机、耐用的外壳材料等,则大可与专业厂商合作,采用外部采购的方式,既能确保质量,又能加速产品落地进程。

与此同时,理想还需组建一支跨学科的精英研发团队,将软件算法、机械工程、人机交互设计等多领域人才汇聚一堂,攻克从双足行走稳定性、四肢协调性到情感化语音交互拟人的一系列难题,真正把畅想变成现实。

0 阅读:10

丁道师

简介:资深互联网观察家,知名科技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