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选了高适的《燕歌行》,我却更喜欢他的这一首诗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是唐朝边塞诗的扛鼎之作,入选了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教材,但每一次提到高适,讲到高适,我都会想起他的另外一首诗——《封丘作》。
高适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的一生跌宕起伏,非常励志,50岁之前困顿蹉跎,一事无成,50岁之后时来运转,青云直上,两次出任节度使,被封渤海县侯。
风口来了,你就可以扶摇直上,人生的命运往往就是这样不可捉摸,就连《旧唐书》都感叹: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这首诗就写于他命运的交汇点,将近50岁,受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推荐,做了封丘县的县尉,官不大,事不少,这使他对官场及民间疾苦有了更多的认识,纠结之中就写下了这首诗。
前四句写出了自己的真性情——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孟诸是地名,大概在今河南商丘地区。我本是孟诸野外的一名渔樵而已,一生追求的都是悠游自在,像我这样的人只适合在草泽之中放声歌唱,怎能忍受在俗世之中做一个小吏呢?
这一下子让我们想起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几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悠游自在,洒脱任性,一派隐士之风。
但二人天性相同,际遇不同,紧接着写了自己的“小吏”生活: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地方小,官小,只当是应该没有什么事情的,没想到官场的事情都有相应规定,这个要打卡,那个要留痕,文山会海,繁文缛节,内容不重要,形式要做足,真是悲哀啊!
上级来视察,我芝麻豆一个小官,要拜迎下跪啊,为五斗米折腰;下乡督查,吆五喝六,指东挥西,蹂躏百姓,想来令人心碎。
有志不能伸,有疾苦不能安抚,高适的内心满是痛苦,但又无可奈何,此时的他什么也做不了。
接着他又写道: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回到家中面对家人,大家相视一笑,如今这困窘谁也没有办法,就只有慢慢熬着。想象还是应该回家种地,将这人情世故、官场逢迎都交给东流之水吧。
想法很好,也很潇洒,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陶渊明,他能不为五斗米折腰,歌唱着《归去来兮辞》,挂印而去,我也只能是想想: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家乡远在天涯,遥不可及;皇命在身,又岂能说走就走。想像汉朝的梅福一样上书言事,但也只能是徒劳,一个县尉的话谁会听呢?突然又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但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之所以喜欢这首诗,就在于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高适,有理想,但只能屈身于小官;想自由,但也要拜迎官长;爱百姓,但“公门百事皆有期”,又不得不去鞭挞索取;欲隐居,但朝廷命官也不是想丢就丢。
《河岳英灵集》中说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