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开国皇帝都有自己的用才之道,那么仅靠尊重人才就够吗?

素戈儿 2024-12-02 15:57:14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王朝。随着王朝的更替,也就出了许多开国皇帝。

他们为了网罗人才,为己所用,有的千金买士,有的退位让贤,有的以人为鉴,有的三顾茅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把贤才视为国宝。他一再强调“贤才,国之宝也”,“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基于这种认识,朱元璋通过多途并进的办法,广收人才。无论是元朝有才能的官吏,还是他的政敌一一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等人的部将;无论是一时“韬光撮德”的者儒贤士,还是怀才抱德愿意投效自己的谋士、干才,更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少的,朱元璋全都要吸收到自己身边,予以重用。

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脱衣以衣韩信”;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解缓以带李忠”。

魏国开国皇帝魏文帝“思贤甚于饥渴”。他对陈群非常“敬器”,“待以交友之礼”。所以这些古代君王思贤如饥,思才若渴的轶事,至今还为人们传为美谈佳话。

坚持信任原则,对人才“信而不疑”,必要时为人才撑腰说话,这是历代开国皇帝用人的又一重要内容。

汉代大将冯异率军与赤眉军作战,败于赤眉,全军崩溃,冯异弃马而逃。东汉光武帝刘秀本着不以一次胜负论英雄的原则,不处罚冯异,继续命其带兵。乒来冯异独守关中时,威名显赫。

有人向刘秀告发,说冯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称咸阳王”,图谋造反。冯异知道后,惶惶不安,赶忙上书表明心迹。

刘秀召见冯异后,将谗毁他的奏章给他看,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可疑,而有惧意?”于是,仍命冯异统率大军。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刘秀的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政治家风度,任凭冯异有再高的军事才能,也不能取得胜利。

水太清则无鱼。封建君主多数过分注意臣下的小节,有时竟发展到不能容物。

刘邦用人却能从大节着眼,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故“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万在这方面陈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有“盗嫂”的嫌疑,护军时又受贿赂,“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的缺点。

当周勃、灌婴借此向高祖进言时乡刘邦终于听魏无知的话,考虑到楚汉相争时需经邦治国良才,并对陈平“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的状况予以原谅,仅对他进行教育,而终于厚赐陈平,“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刘邦任用陈平,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敌方营垒的人敢于充分信任,另一方面表现了他能够不以短处、缺点而否定人才的知人之明。

刘邦在“天下大定”时,设宴庆功。酒席间,他要诸将领说心里话,他所以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认为,刘邦能将攻下的城池土地,赏赐给将领,跟大家同享好处。

项羽嫉贤妒能,有功的加害,贤能的加疑,打了胜仗不给将领记功,攻下城池不给将领好处,所以失败。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刘邦着重指出,能用三位杰出人物的所长,把他们安置在各自相应的职位上,使他们充分发挥长处,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取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历代开国皇帝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苟安现状,墨守成规,不迷恋于旧的章程和习惯,敢于突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选官陋习的藩篱。

朱元璋曾三令五申,用人要“毋拘资格”他非常注意提拔那些身卑位微的人才,呈括那些有“一善可称,一材可录”的人,都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

朱元璋还批评元朝“设官不以任官,唯类是与”的弊端。他深感拘拟于以“资格”用之,势必会诸塞人才发挥才能的进取之路,特别是堵塞了那些出身贫贱的人才的进取之路。

为此朱元璋规定:“得贤而任之,品秩非所跟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推行了“任人与贤”,“勿拘资格”的用人政策。

朱元璋认为:人才,只有在使用中发现。他说:“金石之有声,击之而后鸣;舟船之能远,操之而后动,贤者之有才,用之而后见”。

要善任须先知人。通过使用知其贤与庸,真与伪。随后,统治者再做出一些适当的调节一一使用贤良、罢默庸邪。

朱元璋还认为:“人之才智,或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若用其短而并弃其长,则天下之难矣”。

他懂得对人才如求全责备,势必造成对人才视而不见的现象。朱元璋在用人间题上,头脑是比较清醒的。

国家用人贵在因才而用,不能一律求全,否则,人才不能够尽其用,国家也有缺乏人才的危险。

古人说:“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三国时,刘备兵败后,徐庶在新野向他推荐隐士诸葛亮,并要他亲自登门去请。刘备采纳徐庶意唯类是与”的弊端。

他深感拘拟于以“资格”用之,势必会诸塞人才发挥才能的进取之路,特别是堵塞了那些出身贫贱的人才的进取之路。

为此朱元璋规定:“得贤而任之,品秩非所跟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推行了“任人与贤”,“勿拘资格”的用人政策。明朝初年,“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明朝开国君丰朱元璋,在选配官吏时,还注重合理的群体结构。他既任用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一班能征善战的武将,也启用刘基、宋镰、章溢、叶深等一班足智多谋的文人,为他出谋划策。

还特地盖了一幢“礼贤馆”,让刘基等文官住在那里面,给以优厚的待遇。他自己总结说:“建基立业,好比盖一座大房子,剪伐砍硝。需要武将;藻绘粉饰,还必须有文臣。如果武而不用文,就象墙壁没有轰好,就要粉刷一样,用文不用武,正如有简陋的房架子,不加粉刷彩绘,很不雅观。治天下要文武相资,才不会把事情办坏。”

曹操也认为事业依赖于人才的群体效应,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起兵谏暴以来,“所征必克”“乃贤大夫之力也”。另一方面朱元璋还注意人才年龄结构,老少参用,各得其宜。

明史选举志载,朱元璋令有司“选民间俊秀年二十五以上,资性明敏,有学识才干者辟赴中书”“四十六以上六十以下者,于六部及布,按两司用之”,“年六十以上七十以下者,置翰林以备顾问。”这样“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使得人。”再一方面是用人不以年龄,资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诸葛亮初出草庐作为军师,因年轻,无资历为久经沙场的关羽,张飞不服。

但刘备毕竞是依靠诸葛亮“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的大略方针建国于蜀国。

陆逊年轻,资历浅,启用时,“诸将皆上书言其懦”。孙权却认为陆逊是“奇才”破格提拔为大都督,“令掌六群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彝陵一战充分显示了陆逊的将才。

0 阅读:2

素戈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