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的由来得从文登旸谷山的“羲仲宾日”说起。
据传,春分是尧帝派羲仲在文登宾日而确定的。早在4000多年前,尧帝令羲仲到东夷一带的旸谷观测日出,研究四时变化,并制定最早的历法,后人称之为“羲仲宾日”。羲仲宾日的传说于2013年12月30日被列入文登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尚书·尧典》载:“尧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齐乘》说:嵎夷在宁海州,文登古属宁海州所辖。即今牟平、文登一带。清雍正本《文登县志》载:“旸谷,在县西北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中华大字典》中旸谷条下诠注:“嵎夷,海嵎之地名。青州东极,现在的胶东半岛东端,正是三面环海的海嵎之地。”古人认为太阳是出自山东半岛东端,史书有“日夜出见于东莱,莱子立城,以不夜为名”之说。秦始皇、汉武帝曾到此朝日、礼日。清雍正以前这里皆属文登县地。由此可见,早在远古,祖先就已在文登的旸谷山上,经过长期观察分析,将气候冷暖分界点,昼夜相平时,定为“春分”。
2013年11月23日,中国考古专家在文登召开了“文登旸谷山考古发现论证会”,国内权威专家一致认为,旸谷山石棺墓群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遗存(距今5000—4400年),在时代上与尧、舜、禹的传说时代大致相吻合,文登旸谷山及其周边区域可以作为“羲仲宾日”地的重要探索地点。
尧命羲仲宾日处是中国天文历法的观测起源之地,伴随着旸里店、旸里、旸里后三村及旸谷山名的流传,使人们更加念念不忘上古时代的人们在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创造了至今精确指导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经久不衰的农家历法文化。
(通讯员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