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常出现有人模仿《西游记》经典片段“老妖婆被请出山颠下轿子”的视频,勾起很多人对轿子的种种回忆。本文参考《绍兴市志》等相关资料,对老绍兴曾经出现过的3种轿子作一梳理。
姑娘出嫁用花轿
轿子,作为旧时一种常见交通工具,主要由人力提供动力,一般是两人或四人肩抬,八人及以上者抬被称为大轿。花轿是姑娘出嫁迎亲的专用运输工具,竹木制成,方形尖顶,4人抬扛。花轿特别讲究装饰,四面饰挂大红轿帘,绣有龙凤花卉图案;轿顶用锡做成五角形,称“五岳朝天”;轿身结扎红绿彩球,以示喜庆,甚至连轿珠、彩带和轿杠都必须漆成朱红色的。
民国花轿
在新中国成立前,绍兴凡有姑娘出嫁,一度盛行乘坐花轿。据《绍兴 县志资料》(第一辑)章节介绍:绍兴花轿,前有轿帘,两旁开窗,两根轿杠,两人力即可抬走,所以也被称作“轻椅轿”。当时的花轿,主要供达官绅士、富户贵族等探亲访友、营商就医或结婚送亲使用,考究的还设置有玻璃,再在玻璃上描绘五彩缤纷的图画,用来掩饰遮挡。等新媳妇坐上轿子后,前面用垂帘关上,后有轿夫乐队随行,有时还在轿内增设青纱帐、暖炉等,以使花轿冬暖夏凉,就乘坐感而言,这种花轿简直比现在的高档小轿车还要气派。当时,花轿除有钱人家置备的私轿外,民间已有出租花轿的轿行营生,“轿码头”(轿子出租点)及轿行曾遍布街坊及渡口附近。富盛镇方潜桥崔家,曾开设一家轻椅轿 轿行,吸引不少农户租用。
婚俗表演新娘乘花轿 图源:柯岩风景区
登山不便乘兜轿
兜子轿,简称兜轿,一般为木制,也有竹椅或藤椅的,用两根长6—8米的轿杠,把木架、座椅、靠背等固定在两杠中间,再用麻绳吊一块搁脚板,就可抬扛了,多给行动不便的人士提供服务,作为翻山越岭的交通工具。在我国西南地区因盛产毛竹,当地的兜子轿多为竹制,即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因整副轿子都是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而成,又称为“滑竿”。
兜子轿轻巧灵活,大道小道皆可行走,尤其适合不通车辆的崎岖山路。乘坐者需整个人坐进兜子里,还需两名轿夫一前一后肩扛配合,前面的人告诉后面的人前方路面情况,一喊一答,加上地方话,特别悦耳,因此又有一个比较文艺的名字叫“肩舆”。
民国时期,美国人约翰·弗里曼女友乘坐轿子前往香炉峰时的情景
此外,根据老照片档案资料,1924年至1925年,美国人约翰·弗里曼和女友曾在中国旅行,拍下大量珍贵照片,其中就包括绍兴当年的风土人情。有一张照片是弗里曼一行坐轿前往香炉峰时的情景,只见轿子的上半部分已经去掉,下半部分予以保留,弗里曼女友两脚下垂,用一块木板托住,两名轿夫面色晦滞,神情黯淡,显示出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
可卧可睡是眠轿
眠轿,用木头制成长方形轿架,用竹篾编成一只前低后高的椭圆形竹筐,俗称为“耳甩”,置于长方形轿架上,一根杠棒贯串其中,两名轿夫即可扛抬行走,坐轿者则在眠轿中可躺可坐。
眠轿
眠轿,一般适用于老弱病残、刚生育小孩的妇女或者无力行走者使用,特别在交通条件比较落后的山区,使用较为广泛。
绍兴斗丘地区出行不便,新媳妇回娘家时用眠轿出行(摄于1923年)
对绍兴人来说,对眠轿最耳熟能详的印象,便是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中的唱词:“翠姐姐坐进眠轿里,从平水斗丘一直要抬回樟啊园呀里……”言下之意就是说,眠轿其实是一种专门用于出远门的特殊轿子,“长途跋涉之肩舆”,它比普通的轿子要宽大,赶远路不容易使人疲倦,坐轿者可以睡在其中,里面也可以少量放置一些日用物品。
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翠姐姐坐进眠轿里
如今,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多,轿子的身影已经很难寻觅,只能够在一些景区或者非遗场馆内看到了,这也说明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能够彰显出我们的交通出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