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子柒的“泼天流量”眷顾前,守住成都漆器的手艺人们

浅文聊生活 2024-12-16 19:26:47

本期内容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原文作者:黄子懿

不久前,停更三年的李子柒宣告回归,在引发全网关注,带来“泼天流量”的同时,也把包括漆器在内的“非遗”传统手工业,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在愈发讲究效率的今天,花时间和心思去编织、打磨某件事物的体验,变得越来越稀缺,但那些承载了祖先智慧,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品,一次次引发的审美共鸣,则不断向我们展现 沉淀、等待和坚守的力量。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藏在我们骨子里的共同文化烙印。

因为李子柒,安静了很久,藏在成都青羊区蜀华街,宽窄巷子隔壁的成都漆器厂,最近有些热闹。

厂里的库存产品,早在11月底,就卖得差不多了,预售订单持续往上翻,去参观和采访的人也多了,慕名前去的人们,对库房内以万和百万为计价单位的精品漆器啧啧称奇。

互联网内外,无数人呼吁他们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但这里的人们都知道,这不实际。

漆器制作,天然就是一种反批量的工艺,仿佛停滞在时间之外。

漆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我国是最早将漆运用于日常装饰的国家,在瓷器成为主流之前,它流行于宫廷和民间,无物不髹。

所谓“髹”,也就是 将大漆涂刷在各种胎骨制成的器物上。

髹漆很是繁琐,一般要经过72道工序,漆工要先后把底灰、生漆、透明漆等涂抹在胎体,每完成一道都要经过无尽打磨,等待干透。上底灰后要磨,色漆也要磨,透明漆也要磨,有干磨,也有水磨。如此产出漆器是一种多层打磨的结果,耗时少则数月,长则1~2年,成品温润光洁、内敛而不失艳丽。这也是漆器之美所在。

做漆的人都知道,这项工艺,最难的,就是等待。

尹利萍,今年70岁了,她是成都漆器厂的设计总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李子柒的漆艺师傅。

李子柒在复出后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把去成都漆器厂学漆的经历,称为印象最深刻的一段。

那是2022年,她找到了成都蜀华街那间的工厂,找到了尹利萍。

尹利萍那时候对李子柒并不了解,她花了好几天教,李子柒学得很快,回去自制时也不断打电话请教。尹利萍说,她没想到李子柒会完成全套制漆流程,完成度还相当好。

与想象中全是老师傅的老手艺厂全然不同的是,如今的成都漆器厂里,与李子柒同龄的年轻人竟然很多。

车间里十几个人,都是“80后”“90后”,甚至还有1~2位“00后”。他们都在工作日的下午耐心地描摹、涂刷和打磨,和前去采访的记者聊天,只有见缝插针。

“90后”李小龙,擅长雕漆,整个下午都在雕一个漆盘里直径不到3厘米的小部位,台面上摆满了数十种刻刀。

李小龙2010年起在北京学雕漆,光是学制工具就用了3个月。这个工种成品周期漫长,如今漆器厂有一件雕漆的镇馆之宝,就是他花了整整3年才做完的。

尹利萍对此感到欣慰: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不像她们这一辈人之后是有断代的。她感慨:“现在可能是成都漆艺最好的时候。”

2024年,是成都漆器厂成立70周年。

在它诞生的70年里,曾一度中断传承,也曾因一次重大考古发现,短暂焕发新生,又在市场经济年代,重新陷入停摆。如果不是老一辈手艺人多年来极为不易的沉淀和坚守,它可能等不到,被李子柒等新锐力量重新发现的时候……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将去认识一些守住成都漆器的手艺人,他们中既有坚守50年的老师傅,也有被漆器之美吸引的80后、90后和00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参考。

0 阅读:0

浅文聊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