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出肾衰竭”的深思考

鸿朗说健康 2025-02-25 14:44:49

肾衰竭是当今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很多人谈之为之色变。那如何来面对肾衰竭,更好的来治疗肾衰竭呢?这是很多人思之而又不得其所的问题。如果换种思维,我们从肾衰竭的产生原因上来思考治疗的方法,我们会发现正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肾衰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会从下面几则新闻中找到蛛丝马迹。

新闻一:2015年11月30日《沈阳日报》一篇题为《“耍单儿”能冻出肾衰竭》的新闻: 今年46岁的张先生是一名魁梧的东北汉子。张先生说,自己身体一直挺好,一般感冒咳嗽都不上医院,基本靠挺,实在挺不住了吃点儿药就好了。不仅如此,张先生即使到了寒冬腊月也穿着一双单鞋,身上最多穿一条普通衬裤,什么毛裤、保暖裤跟他都不沾边。几年前,张先生感觉自己没劲儿、眼皮和腿逐渐开始浮肿,可是,他认为自己没事儿,坚持不去医院。最近,张先生突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这才觉得不对劲儿,被家人带到了沈阳军区总医院。医生诊断,张先生已经患上了肾衰竭,只能用腹膜透析保命。

新闻二:2017年11年01日《三峡晚报》报道:“本以为是个小感冒,扛一扛就过去了,哪晓得是肾衰竭咧。”昨日,在宜昌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的病房里,当阳的王师傅后悔不已。王师傅今年40岁,据他介绍,两个月前感染了一场风寒,因平时身体挺健康,加上工作有些忙,认为扛一扛就好了,不想一直未痊愈,前几天,他觉得有些心慌、胸闷,连夜赶到医院检查,发现肾脏已出现衰竭。

新闻三:2014年11月18日《黑龙江日报》报道:天气越来越冷,肾病开始进入复发高发期。据哈医大四院肾内科主任王化民教授介绍,秋冬季是肾病复发的高发期,进入秋天,气温转凉,尤其这两天气温降低,现在每天接诊的患者要比以往多10%。

新闻一的张先生和新闻二的王师傅的肾衰竭可谓是完全给冻出来的,尤其是像张先生这样的人,自我认为自己身体好,冬天又不肯多穿衣服,最终冻成了肾衰竭,真可谓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现实生活中像王师傅这样的人也不少,认为感染了风寒不算什么,扛一扛就会好,没想到却出人意料,小病拖成大病,让人后悔不已。

新闻四:2017-07-25《澎湃新闻》报道:54根冰棍为何能吃出肾衰竭?44岁的衢州人郑先生万万没想到,自己因为一个通宵吃了54根冰棍竟然吃出了肾衰竭,差点丢了命。

郑先生家住衢州市城区,抽烟喝酒熬夜吃冷饮,这是他夏天的生活日常。7月15日夜里9点,郑先生懒懒地躺在沙发上开始看电视。他不断地换台,不断地吃棒冰。一个晚上,郑先生吃光了54根棒冰,喝了一些冰水后沉沉睡去。

7月16日下午6点,郑先生从睡梦中醒来后身体出现了异常:只要一吃东西便呕吐不停并且腹痛难忍。郑先生去社区医院去求医,社区医院认为是肠胃炎,郑先生在社区医院输液了3天。7月19日中午,郑先生出现休克晕厥的状况,随后被送进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经检查,郑先生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

天热饮食切不可贪凉,急性肾衰竭可以由肾脏供血减少、肾实质疾病或任何导致尿路梗阻的疾病引起。许多急性肾衰竭患者,找不出确切病因,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可能合并急性肾损伤。只有当双侧肾脏都受累时,才会发生肾衰竭。

不要动辄就吃解热镇痛药,更不要在没有指征的情况下自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如果说张先生、王师傅仅仅是属于个例的话,不足以说明导致肾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寒冷,那新闻三可就有一定的代表性了,“秋冬季是肾病复发的高发期,进入秋天,气温转凉,尤其这两天气温降低,现在每天接诊的患者要比以往多10%。”这个新闻足以说明导致肾衰竭的根源与寒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肾衰竭亦是如此。新闻一中的张先生就很突出,他的病情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变化最终变重的,新闻二中的王师傅也经过了两个多月由轻变重的。既然肾衰竭与寒邪内侵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驱逐寒邪,恢复人体正气就是治疗肾衰竭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了。现在西医普遍采用透析、利尿等方法而不从病产生的根源上去治疗,因此它只能缓解病情症状,要想彻底的治好病那难度是相当大的。

与西医只治“标”不同,中医治疗这种病更多的在“本”上下功夫。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机多属于肾阳虚。慢性肾衰竭发病一般先病在肾,或脾肾同病,但病本在肾。患者在病初由于肾不摄水,多见溲溺反多,夜间尤甚,常伴面色萎黄,眼睑苍白,倦怠疲乏,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和(或)畏寒肢冷等症状,但患者水肿多不明显,此阶段相当于代偿期和部分失代偿期。如治疗不当,病情发展,可出现肾不化水的证候,患者临床常表现为尿液日趋减少,甚至尿闭,并伴有面浮肢肿,甚或腹胀、纳呆、泛恶、口中带有尿臭等脾肾阳虚合并浊毒内蕴的临床表现,此阶段可包含失代偿期、衰竭期以及无并发症的尿毒症期。若病情进一步发展,病变可涉及它脏,包括犯胃、入血、攻心、射肺、侮肝等,此期为尿毒症期,患者多由于阴阳俱衰、正不胜邪,导致病情日趋严重,最后出现内闭外脱、阴竭阳亡之危候。

中医认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为水脏,通调全身水道,具有蒸化和调节津液输布和排泄,以维持体内水液正常代谢的功能。肾之所以有主持水液平衡的作用,关键在于肾中真阳与真阴的协调。肾阳亦称真阳、元阳,具有温煦形体、化气生血、促进生殖与发育、主司水液代谢等多方面的功能。人身只有肾阳之火贯通上下,敷布内外,始能通体温和,气血充盈,精神旺盛。一旦肾阳不充,则“生意不广”,生长发育迟缓,脏腑功能衰惫,从而发生一系列温煦失职、气化无权等证候。体内的水液,来源于胃的受纳,经脾的转运,肺的通调,肾的蒸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等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必须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才能完成。肾阳充足,温化得宜,则阳开阴合,封藏有度。倘若肾阳衰退,不能化气摄水,必然造成闭藏不固、开合失度的现象,常表现为尿多尿频、色清如水、尿后余沥不尽,甚至出现下消口渴,脉象沉弱、舌淡苔白等症。这些症状主要见于慢性肾衰竭患病初期,相当于慢性肾衰竭的代偿及部分失代偿期,如治疗不当,病情可迅速发展恶化。

依据肾脏的功能特点和发病机理,中医治疗肾系统病变及肾衰竭多采用温补肾阳法。有学者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机属于气血亏虚、脾肾阳虚、命门火衰,选择真武汤治疗以温阳化气、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证,治疗收到满意疗效。脾肾衰败、湿浊水毒内留是病机的关键,由于脾肾衰败,气化失常,脾肾阳虚、水瘀互结,当予制附子、干姜、白术、茯苓、大腹皮、泽泻、猪苓、丹参、当归、川芎等健脾温肾,活血利水。真武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的代表方剂,分别见于太阳病篇82条和少阴病篇316条,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肢体浮肿,腹痛下利,苔白不渴,脉沉或太阳病,发汗,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组成,方中附子辛热,主入心肾,能温壮肾阳,散寒止痛,为君药;茯苓淡渗利水,生姜温胃散寒行水,此二味协君药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为臣药;白术苦甘而温,健脾燥湿;白芍酸而微寒,敛阴缓急而舒筋止痛,并利小便,且监制附子之温燥,为佐药。五药相合,共奏温阳利水之功,使阳复阴化水行。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言:“用附子之辛温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温燥,建立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药之苦降,其旨甚微,盖人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阳飞越矣。芍药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极亟收散漫之阳气而归根。”

一些外治法也可以。一是肾区中药热熨法。药用益母草,川芎,红花,透骨草,白芷,丹参各30克,将药用水浸潮,置布袋中,用蒸锅蒸20-30分钟,然后将药袋直接热敷于双肾区,外加热水袋保温每日1-2次,3个月为1疗程。二是中药足浴发汗法。选用川椒,红花,苍术,细辛,防风,姜活,独活,麻黄,桂枝,艾叶各25克,加水煮沸15分钟倒入水桶中,肾衰患者待温时将双足浸入其中,然后逐渐加热水(温度以双足能忍受为准),共浸泡30分钟,使全身出汗,每周两次,一个月为一疗程。三是隔药炙疗法。取补肾健脾,温肾壮阳,活血化瘀中药附子,肉桂,黄芪,当归,补骨脂,仙茅,生大黄地龙等药加工成粉,每只药饼含药粉2.5克,用摇饼模具按压成直径2.5cm,厚度0.5cm大小。取穴位分二组:大椎,命门,肾俞,脾俞;中脘,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一次,每次每穴炙2壮,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炙6个疗程。

当然,再好的治疗方法也只是一种补救措施而已,关键的是生活上我们要做好预防,尽量让自己不生病,这才是智慧的选择。为此,我们生活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夏天特别更要注意保护肾阳。体内寒凉的种子大多是夏天种下的。夏天酷暑难当,人们总是向往清凉。因此冰水、冰激凌、冰棍之类大受欢迎,但是,贪凉过度则会伤肾。夏天人体的阳气也是向外向上的,因为阳气都到了体表,体内的阳气当然就少了,人们感觉到身体是热的,但体内却因为阳气减少而呈现寒冷的状态,这时如果因为体表的炎热而进食大量的冰冻食物,就会使体内呈现雪上加霜的局面,人体的阳气因为冰冻食物而大量消耗,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阳气消耗过度,最终损伤的是肾阳。夏天在有空调的室内,尽量少穿露背、露腰、露肚脐、露肩的衣服,避免受凉。

二是少吃抗生素和去火药。生活中,很多人一旦发现自己有上火的症状,就会去药房随意买些抗生素和去火药来吃,不过专家提醒,在选择去火药时,最好先辨清体质,再对症用药,否则加重上火症状不说,还易损害身体健康。需要注意的是,去火药多为寒凉品,老人、小儿食用要尤其注意,否则很易伤肾。当自己无法辨别上火类型的时候,建议去医院由医生诊断开具药方。

三是夜里千万不能冻着了。秋天来时,,暑热未尽,凉风时至,无须急忙加衣,“冻一下”无妨,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裹得严严实实。入秋以后,日夜温差变化大,夜间入睡一定要注意盖好被子,人体在睡眠状态容易感受风寒。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盲目受冻,不但对健康无益还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时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四是冻其是也是有讲究的,人们上身可冻,下身要暖。现在大街上经常见到小姑娘上面穿一件羽绒服,下面穿一条小裙子。其实这都穿反了,应该下面穿多点,上面少穿点都没事。因为中医讲“上为阳,下为阴”,下焦本身阴气就比较盛,再受寒,人就容易生病,一是容易引起关节病,另一个是女孩容易得妇科病,痛经啊、月经不规律,宫寒严重了甚至导致不孕,这些都跟下肢受寒有关联。所以下肢、脚、膝关节是不能冻的,秋冻主要冻的是上身。所以坚持秋冻也要穿对衣服,以自己不觉得冷为原则,下身多穿点,这个季节就不适合再穿凉拖,在家较好也要穿上袜子,保脚暖,保护好关节部位,女性尤其要保护好小腹。上身可适当少穿,但冻有一个适度,就是别让背发凉。

1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