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百花洲文学社的同学们到乡野印象博物馆采风,听诗人谈诗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2024-12-12 17:02:21

2024年10月4日下午,嘉应学院百花洲文学社的同学们在文学院杜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国庆假日走出校园,到梅州市乡野印象博物馆采风,了解客家传统文化、传统风俗和历史名人等。随后,同学们还听梅州市著名诗人游子衿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创作经验等。同学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对未来的文学创作有较大的帮助,收获不小。

梅州市乡野印象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鲜明乡野特色的民间博物馆,自去年成立以来,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展品的规格,不少梅州及河源等邻近市县的游客和外出返乡人员纷纷慕名前往参观,也得到了各级文旅部门的领导的重视和肯定。今年初,中国客家博物馆与该馆开展共建活动,进一步充实了展览内容,强化了客家特色、乡村特色。

4日下午,嘉应学院1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百花洲文学社的同学在杜老师的带领下,到梅州市乡野印象博物馆采风。

他们首先参观了曾万水爷孙三人的摄影展,带队的杜老师结合摄影作品向同学们介绍了松口元魁塔等梅州著名景点,让同学们对梅州的部分景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楼长廊里展出的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博物馆的解说员告诉同学们,纸币的防伪要求很高,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印刷技术还比较落后,第一套人民币只能委托苏联老大哥帮忙印刷。同学们听到后,对这套人民币的兴趣更浓了,也对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桌形态逼真的客家菜模型不仅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连邻近的小朋友看到了也忍不住流口水,你看,一位小姑娘拿起了筷子,另一位干脆直接用手拿,同学们不失时机,用相机记录了这有趣的瞬间。

“观光王国”牌匾的来由和含义在梅州线下引起了长达数月的热烈讨论,著名客家研究学者刘奕宏主任等人也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博物馆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了观光王国的牌匾后,还讲了嘉应州、嘉应学院中“嘉应”一词的含义,让同学们感到耳目一新。

具有浓郁乡野特色的二楼展厅,众多以前客家人用过的老物件,让同学们眼界大开、目不暇接,外地的同学对丙村太阳生日、书坑村作福节等客家传统风俗感到很新奇;高级岃之谜、709防空洞之谜也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在一张周溪河古驿道的老照片前,杜老师讲起了当年客家人挑着盐、米等物资,穿着草鞋在石砌的古驿道上往来的艰辛历史。

在三楼的临时展厅里,中国客家博物馆展出的客家泥塑大师刘沅声反映贤惠的客家妇女勤劳能干的泥塑作品“四头四尾”也以图文的形式同步展出。杜老师结合“四头四尾”,向同学们介绍了传统客家妇女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田头地尾样样行的传统美德。

他告诉大家,当年很多客家男性十多岁就出南洋谋生,客家妇女撑起了半边天,不缠足,不束腰,家头教尾、灶头锅尾、田头地尾、针头线尾样样精通,这是客家妇女被大家尊敬和被文人所称颂的原因,让人们对“妇女能顶半边天”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在客家酿菜和客家粄食的展板前,大家回忆起自己吃过的客家粄食或客家菜,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大家纷纷对自己吃过的客家酿菜发表自己的看法,来自外地的新同学还没吃过这些客家酿菜和粄食,都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尝尝这些客家特色食品。

参观完后,同学们在博物馆的一楼会议厅听梅州著名诗人游子衿做了《诗歌在什么时候帮助我们》的专题讲座。游子衿是《嘉应文学》半月刊的主编,至今仍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文学发烧友坚守在文学阵地上,他告诉同学们,我们可以通过诗歌了解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内心的真实感受,间接地认识世界。

游子衿主编作诗歌专题讲座

游主编在讲课

游主编借助《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节省》《路边花》等诗歌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还用自己的作品《深大路口》说了自己与诗歌的故事,让同学们对诗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文学社的彭彩娟同学用真挚的情感朗读《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在互动环节,有位大一的新同学问游主编学写诗应该从哪里学起?他回答说,最简单的方法是从写抒情诗开始,先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也是大部分诗人的诗歌创作之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就要跳出这个圈子,用诗歌去反映现实社会。诗歌只有立足于社会,才有更强的生命力。

文学社的同学们在认真听讲座

杜老师总结说,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校大学生要多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认识社会,毕业后才能更快适应社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为社会多做贡献。

杜老师作总结性发言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