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中国篮协青少年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委会)在四川温江举行了首届年度颁奖晚会,晚会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一些最基层的篮球教练请到了台上,接受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亲自颁发的“苔花奖(即“基层篮球教练员奖”,该奖项亦为首次颁发)”。中国篮协最高层与中国篮球青训最基层济济一堂,在中国篮球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苔花”一词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五言绝句《苔》,原诗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意在赞颂那些自强不息的看似弱小的力量,它们不被广泛关注,但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苔花奖”的设立,旨在肯定基层篮球教练员的价值,鼓舞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与中国篮协“让平凡伟大”的口号相契合。
包含此次颁奖晚会在内的2019年青少年篮球工作研讨会,是青委会主任宋晓波履职一年多以来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颁奖晚会现场,有的基层教练当场落泪,令宋晓波大为触动。
宋晓波是前中国女篮队长, 曾率领中国女篮在1983年世锦赛和1984年奥运会上两次夺得铜牌,她本人则是中国女篮历史上第一位世界级巨星。退役后,她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青少年篮球培训机构——宋晓波篮球俱乐部,在青少年篮球培训领域深耕23年,还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创办篮球学校、第一个创办3对3赛事、第一个创办小篮球比赛。如今仍能不辞辛劳为中国青少年篮球事业奔走——她与姚明一样,也是零薪酬。看到自己的一些理念得到落实,宋晓波内心感到欣慰,在她心中还在构画着一幅更大的蓝图。
为了表彰那些在青少年足篮球培训领域颇有功勋的个人,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与网易体育主办的“星火指南”特设“星火殿堂”,宋晓波成为首位入驻者,同时将获颁“终身耕耘奖”。
忍骨折之痛夺奥运铜牌,“女战神”巅峰退役
宋晓波出身篮球世家。她继承了父母优秀的运动天赋,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成功考入北京乃至全国范围的重点学校——景山小学。邓小平1983年曾在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教育界最广为人知的名言,这是题外话。
宋晓波球员时期(资料图)后来,宋晓波没能走学术路线,而是进入什刹海体校学习篮球,并迅速在国内和亚洲赛场崭露头角,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巨星。在1983年女篮世锦赛之前,宋晓波率领北京女篮3夺联赛冠军,2夺全运会冠军,她本人三度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各种荣誉拿到手软。而在亚洲赛场,她成功率队将长期的亚洲霸主韩国女篮挑落马下,创造历史。
1983年女篮世锦赛上,宋晓波5次砍下20+,以场均17.6分的出色表现入选世界最佳阵容。在她的率领下,中国女篮首次在世界大赛亮相就斩获一枚铜牌,举国欢腾。
不过,真正将宋晓波推上神坛的,还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当年的奥运会女篮项目,参赛队伍共8支,其中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率先锁定两个参赛资格,剩下6个名额则在包括中国在内的8支队伍中产生,这8支队伍参加了在古巴圣地亚哥市举行的预赛。最终,中国队9胜1负拿到预赛第一,闯进决赛圈。
结局是美好的,但过程却充满了遗憾。比赛中,宋晓波右脚踝骨折,脚踝的围度肿大了30公分,由于血流不畅,瘀血一路瘀到了小腿肚子。为了让患处快速消肿以赶上第二天的比赛,26岁的宋晓波必须忍住推拿时的钻心疼痛,“当时没有冰敷啥的,就那么生生给你推开。”据她回忆。
古巴当地的医生连连摇头:“你伤成这样,根本不可能打。”不止医生,对手、队友都觉得宋晓波打不了了,毕竟那是骨折,不是什么别的东西。但她愣是咬着牙撑了下来,一方面是因为她在队内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另一方面,带伤上阵也能鼓舞士气,“比赛之前先跑个四五十分钟,把腿跑麻了再上场比赛。”宋晓波说。
天知道宋晓波当时克服了怎样的困难,但从数据来看,伤病对她的影响几乎是不存在的。那届奥运会,宋晓波场均砍下14分4.8篮板5.5助攻,得分列全队最高,赛会第四。中国女篮在三四名决战中,险胜强大的加拿大女篮夺得铜牌。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奥运铜牌一直是中国女篮的最好成绩。如果放到现在,更是很难企及的高度。
宋晓波(资料图)奥运会预赛的那次骨折、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和身为队长的精神压力,仿佛抽空了宋晓波对篮球的热情,她“不是那么想打了”。身为队长,她什么都得以身作则,什么都是首当其冲,“稍微往后潲(北京方言,意为“往后挣挫”)一点都不行,感觉训练的压力太大了,就动了退役的念头。”
刚退役的时候,有几个令人眼馋的体制内岗位摆在宋晓波面前,甚至还包括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副局长的位子。但宋晓波觉得,打了这么多年球,积累了不少经验,不想就这么与篮球彻底分开,于是选择了担任中国女篮的助理教练。
4年间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宋晓波看到一个熟识的老教练提笼架鸟在龙潭湖公园遛弯,那一幕瞬间把她惊醒了。在旁人看来,悠哉闲适堪称理想的退休状态,可是宋晓波看到的,是自己将来的样子,她不想过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生活。
去国八年,归来仍是豪杰
1988年,宋晓波舍弃在国内的一切荣誉、地位,汇入了新中国第二波出国潮。当时,芝加哥大学、墨尔本老虎俱乐部均伸出了橄榄枝,权衡再三,她选择了后者。“出去可以开阔眼界,我也想寻求一些教练行业之外的发展。”宋晓波说,“其实我对做生意还挺有感觉的。我比较爱学。”
资料图在澳大利亚,宋晓波熟稔了职业篮球俱乐部的运作方式,对以俱乐部为主体的青少年篮球培训也有了深入了解。岁月不居,她的英语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她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做生意,进出口贸易、餐饮,她都曾涉足,借此增长了与人打交道的本领。这些经历,无疑为她后来回国创办宋晓波篮球俱乐部奠定了基础。1993年,她又应邀去往中国台湾执教,成绩斐然。
创办俱乐部的契机出现在1995年3月2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第174号国务院令,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换言之,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双休日。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富,人民填饱肚子之后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更多的空闲时间碰撞在一起,创造出了无限的商机。
一段时间的调研和筹备之后,1996年暑假前夕,6月18日,北京月坛体育馆,在众多篮坛名宿和媒体界人士的见证下,宋晓波篮球俱乐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创办的篮球培训机构,同时也是第一次出现“篮球俱乐部”的概念,在此之前,仿照苏联模式创立的体工队是中国篮球的全部。到今年6月18日,宋晓波篮球俱乐部将迎来自己的23周年庆,23年来,宋晓波的光环逐渐退去,她的俱乐部却做到了长盛不衰。
俱乐部完全市场化运作,除了教球,还售卖球衣等衍生品,商业模式已经相对成熟。不设门槛,目的是让更多喜爱篮球的孩子,公平地参与到篮球这项运动中,教练则全部选用有专业队背景的球员。社会力量介入之后,的确比原先单一的体工队模式,更能广泛覆盖篮球爱好者人群。据宋晓波推算,“只要能有100人来,我就不亏钱,还能小有盈利。”话虽如此,她还是担心得一晚上没睡着觉,毕竟她在做的是一件没有规律可循的事情,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事实证明,宋晓波的担心是多余的。俱乐部创办第二天,“办公室电话就被打爆了,”很快超过了宋晓波预设的招生人数。报名电话仍在源源不断打进来,“你说不收吧,家长不干了,‘我们家孩子喜欢篮球,每天抱着篮球睡觉,收下吧收下吧。’”宋晓波说,她只能扩大招生规模,并迅速从某学校搞到几块外场。
开课的时候,体育馆里的场面把宋晓波震住了,一块场地60人,满屋满场,“乌央乌央的,有的人甚至坐在窗户上。”那年暑假, 最终的报名人数达到了700多人。
第二年,篮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国篮球培训市场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
23年来,最令宋晓波自豪的,是她的俱乐部培训了上万名热爱篮球的少年,后来号称“清华流川枫”的刘子秋,就是宋晓波篮球俱乐部的学员,其他球员有的进入了CUBA,更多的球员,以篮球特长生的身份考取了心仪的大学,还有的从事了与篮球相关的行业,“各个领域都有,走到哪里,突然有人上来打招呼,‘宋老师我还是你的学生,’就觉得特别自豪,有种桃李满天下的感觉。”
篮球俱乐部是个微利行业, 随着竞争的增加,情况更是如此。宋晓波表示,市场化运营俱乐部,赚钱自然是一部分原因,但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更倾向于社会效益,两者是可以统一的”。所以,她的俱乐部不仅教球,还要育人,球场礼仪就是其中之一。
10年前,宋晓波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了“八喜杯”,开我国小篮球运动之先河。这项赛事要求小球员们赛后向对手、对手教练、裁判致谢,这种做法沿袭到了如今的小篮球赛事中,成为赛场上的一大亮点。
时至今日,宋晓波仍在坚持创新。去年暑假,她的俱乐部以球队为单位同时对教练、球员进行培训,“先打散,然后再合起来,再打比赛,穿插着去走。因为我们最缺的是师资,是教练。”宋晓波说,“2018年暑假,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准备再吸收点其他省市的球队。我看中了美国的一个训练体系,很细致。”
出山执掌青少委,欲“立德树人”
球员时期的宋晓波,是中国篮球金字塔尖的人物,是“新中国篮球运动五十杰”,投身青训之后,又能在基层游刃有余二十余载。论江湖地位,论对青训的了解程度,都与姚明心目中的青委会首任主任相匹配。2018年初,在姚明的亲自游说下,宋晓波出山挂帅,扛起了姚氏改革的一面大旗,她和所有的委员都是零薪酬。值得一提的是,青委会是姚明上任之后成立的第一个专项委员会。
青委会成立的目的在于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为青少年篮球工作开展提供可执行、可持续的建设性意见,“集多方之力、利用各方优势,共同搭牢我国青少年篮球的‘塔基’,促进青少年事业的良性循环。”姚明指出,“改革不应该是A变成B,而应该是A+B。”
“姚明也想把青委会做实,扩大青少年篮球人口,规范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宋晓波介绍说,“青委会任重道远,如何在宏观层面起到引领作用,还得继续探索。”
为基层篮球教练颁发“苔花奖”是青委会元年的重要举措之一。首届“苔花奖”获得者共有6人,分别是:张洪斌(北京密云二中)、陈群(广东遂溪县第七小学)、李章民(上海徐汇)、唐思碧(四川宜宾)、许景峙(乌鲁木齐七十中)、姜作之(哈尔滨华龙)。
这是基层篮球教练们首次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他们有的地处偏远,有的收入微薄(月收入甚至只有两三千),有的条件简陋,像青苔一样,很难被阳光照射到。“我知道这些奖项远远不足以涵盖众多基层工作者们为青少年篮球的发展所付出的心血,感谢你们的辛勤耕耘。”宋晓波在朋友圈写道,并附上3个抱拳的表情,以示对基层工作者的尊敬。
宋晓波参加中国篮协教练员培训大纲编写工作会“要让更多基层的人感受到荣耀,他们很在乎这些东西,他们就会很珍惜,因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宋晓波告诉网易体育,“他们付出很多,挣钱挣得却很少,这个奖项还远远不够。我经常跟篮协的同仁说,要放下姿态多到基层走走,才能知道基层的真正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
宋晓波的思维依然敏捷,讲话条理清晰、逻辑明确。她希望更多基层教练得到国家的认可,愿意给他们提供上升的通道,出去开阔眼界,“未来有机会甚至可以带领国青、国少,这是我的想法。我在底下这么多年,我太了解基层了,人家图什么?收入不高,月薪一两千、两三千块钱。那训练场地,就是块席梦思的破床垫,我看到之后眼泪都快下来了。”
“立德树人”,同样是宋晓波特别想推动的事情,她主张,“不能只是照搬外国的模式,也要从中国自己的传统中汲取养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我们真正的东西。”她又举例说,“日本和韩国都在坚持研究自己的东西。日本孩子的那种精神,我们就输了。他所有的孩子,哪怕是10岁8岁的孩子,只要进场地,自己扛着东西,自己做准备活动,做完又自己收起来,没有任何大人跟着。”
自立自强、尊重对手,都是宋晓波所推崇的“德”,而“树人”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种,揆诸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其中之一。宋晓波举出当年自己的教练、同为“新中国篮球运动五十杰”的白金申的例子,“我们教练,三四十年前就开始研究篮球心理学,那会儿那《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讲的(特别好),所以我们很能知己知彼。”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篮球巨星,但我们完全可以将一些有益的东西搭载在篮球青训的体系中,让所有从这个体系中走一遭的孩子,都能留下积极的印记。NBA每年都要评选“体育道德风尚奖”等看似鸡肋的奖项,不正说明球场上的仪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吗?
“我的任期是4年,在我任期内,我就要坚持这些事。”宋晓波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很多变化不一定能立刻感觉的到,得慢慢做,建立一个成熟的体系毕竟是需要时间的。”
宋晓波与科比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宋晓波乘坐的飞机刚刚落地北京,采访前一刻她还在与人洽谈,第二天又得赶到篮协开会。在接受采访时,她频频喊“累”,尽管如此,为中国篮球青训奔走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下。
巅峰退役后出国游历也好,创立俱乐部并开办小篮球赛事也好,抑或是出山执掌青委会,一桩桩一件件,看似难以理解,其实都隐含着宋晓波一贯的性格密码,正如当年强忍骨折之痛奥运夺牌,宋晓波总是致力于做点你想不到的事。未来3年,宋晓波仍将率领青委会砥砺前行,她还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