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勒布朗-詹姆斯决定把他的天赋带到洛杉矶,他其实是在追寻另一位改变篮球的巨星的脚步。跟威尔特-张伯伦一样,勒布朗选择把篮球事业延展到娱乐圈里。
五十年前,张伯伦重新定义了篮球与明星的界限。他一手策划离开76人,并为湖人带来了搬迁至洛杉矶后的首个总冠军。张伯伦是NBA第一位“场下明星”,也给了勒布朗一个巨人的肩膀。
他们俩的生涯之路、个性气质和政治理念都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来到洛杉矶的年纪和处境都差不多。背井离乡(勒布朗离开克利夫兰、张伯伦离开费城),在35岁之前来到湖人。
他们在加盟湖人前的生涯已经非常成功。张伯伦在76人夺了一次冠,勒布朗在热火拿到两个冠军、骑士也有一个。然而他们都搬到加州,因为在好莱坞,他们的个人价值将急速膨胀。这是他们生涯的终章,而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洛杉矶这个有无限可能的城市作为舞台。
年轻时,他们都是天赋划时代的球星,是篮球运动的未来。2002年,《体育画报》就已经为17岁的勒布朗加冕,称他为“天选之子”,将他跟魔术师、乔丹和科比相提并论。
1955年,张伯伦则被体育媒体称为“那个已经能打职业的高中生”。大学开始竞争招募高中生明星,就是张伯伦开的头。根据他的传记作者比尔-利比所写,超过一百所高校为张伯伦提供了体育奖学金,大部分都是直接付现。
从张伯伦开始,大学篮球开始把高中天才们当作商品一样争抢买卖,勒布朗则是这“市场”中价值最高的球员之一,他在高中时比赛,甚至都能得到ESPN的全国直播。
虽然名气差不多大,但他们的个性却南辕北辙。张伯伦生长于费城,家里一共九个孩子,而他个性孤僻,很难给别人信任。他一辈子没有结婚,艳遇数也数不清。当年湖人训练师弗兰克-奥内尔就说:“他最害怕的就是被看透。”
张伯伦是个复杂的人,一方面他极度自大自我,喜欢吹嘘自己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他也极度敏感。这种矛盾在球场上展示得淋漓尽致,对张伯伦来说,篮球并不是团队运动,而是个人秀。他的统治力让所有队友黯然失色。他的鹤立鸡群让队友感觉到渺小无力,他体型太大、有时说话也太冲,永远要成为中心人物,仿佛总是脱离球队,有一个自己的运转轨道一样。
在场外,他也拼命寻求关注。跟勒布朗一样,他进入电视电影行业做制作人;投资房地产、餐厅和赛马。他生涯早期都生活在纽约哈莱姆区,斥资买下了当地的传奇夜店“Smalls Paradise”。他喜欢跟娱乐明星和歌手厮混,在夜店里,他总是最吸引眼球,身边永远少不了女人。
媒体把他描述成恶人,毁掉球队氛围、破坏教练工作。张伯伦所代表的,是放纵和极端个人主义,他渴求伟大,所以单场砍下100分,不断吹嘘自己跟两万个女人睡过觉。他说:“我是张伯伦,一个人,我的个人主义是我最在意的。”
勒布朗的自我也没少被诟病,特别是他在2010年的《决定》直播。同时,他在自己队里也是压倒众生的存在。但勒布朗跟张伯伦不同的,是他也在逼迫队友取得成功。他的打法本质上仍是组织者和指挥家。他出身单亲家庭的独子,早早有了自己的家庭,是三个孩子的贴心父亲,在家乡阿克伦做了很大的慈善事业。
在他们各自的生涯巅峰,张伯伦和勒布朗都被认为是联盟里最有名的球星,而他们也都涉足了政治。
张伯伦在生涯早期明确表示,自己跟比尔-拉塞尔不一样,不会参加什么平权斗争。1960年,他对费城媒体声称,“我不是杰基-罗宾逊,不想为谁参加革命。”
但到了1968年,在他加盟湖人之后,张伯伦还是联合几名黑人运动员一起公开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站台(当时大部分黑人运动员都支持民主党),尼克松的竞选口号“法律与秩序”,被很多黑人看作是种族歧视,张伯伦也被认为是“叛徒”。
勒布朗则一直公开反对种族歧视和司法不公,为被枪杀的黑人青年穿上帽衫抗议,在ESPY颁奖礼上发表禁枪政治宣言。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他不断公开批评特朗普,并未希拉里站台。当保守派媒体说他该“闭上嘴好好打球”,他把这句话当作了真人秀节目的名称。他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员之一,哪怕为社会发声会影响他的商业利益,但他一直在所不惜。
篮球在美国娱乐界中的地位,NBA球星在世界范围内的名声,都可以追溯到张伯伦身上。1959-60赛季,他进入NBA打球。当时联盟大多数球员都是白人,上座率不温不火。身高7尺1寸的他直接把篮球变成了天空之上的运动,球市开始火爆。两年后,当他拿下单场100分,直接开启了一场“一个人的革命”:黑人天赋涌入联盟,NBA再也不是籍籍无名的小联盟。
大O曾经这样说:“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做到的。他激发了观众的好奇,让比赛变得有趣。”
在那个时代的赛场,张伯伦实在太抢眼了。他是一个神秘的巨人,是当时天赋最强的篮球运动员,没人能像他一样,把身材、力量和运动能力结合在一起。
有人崇拜他,有人嫉妒他,有人嘲笑他。对大部分白人球员来说,他代表着一股改变篮球秩序的颠覆性力量。哥莱亚彻头彻尾统治了大卫。《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吉姆-穆雷曾把他比作“弗兰肯斯坦”,甚至不把他当作人来看:“他仿佛是某个疯狂科学家的试验品,靠近他仿佛可以看到他脑袋上的螺栓,他不需要吃饭,上油就行了。”
这些神话让所有人都认为,张伯伦统治每场比赛是理所应当的。当他做不到,媒体就把他形容成打不出KO一拳的重量级拳击手。1968年东部决赛,76人在3-1领先的情况下被凯尔特人逆转淘汰,媒体都把锅发给了张伯伦。而这,让他决定是时候离开了。
前一年他才率队夺冠,但很快就跟球队老板埃尔夫-科斯洛夫闹翻。1965年他还说自己一定会跟76人续约,球队小老板埃克-里奇曼跟他私交不错,告诉他如果真的续约,他愿意把自己手里的一半球队股权(占全部股权的25%)分给他。
但这只是口头约定,里奇曼第二年就去世了,张伯伦没法证明他们有过这样的约定。科斯洛夫当然不肯分股权,张伯伦说:“夺冠之后,我们俩整个夏天都在吵架,最终我决定不要再为他打球了。”
愤怒的张伯伦威胁科斯洛夫,如果不给他股权,他就罢赛。那个年代可没有自由市场,每个球员的合同都紧紧绑在球队薪金空间里,只有老板有权解绑。但张伯伦自己还是有点主动权的,他跟科斯洛夫都明白,没有他,76人不可能争冠。
1967-68赛季开始前,张伯伦合同还剩一年,他们达成了妥协:科斯洛夫改掉合同条款,给他一笔现金赔偿,双方重签一份一年25万美元的合约,让张伯伦在赛季结束后成为自由球员。
所以,等到赛季结束,张伯伦已经在考虑去哪里效力了。76人当然舍不得他,他让球队上座率超过了湖凯两大豪门,因此球队提出可以让他兼任主帅,但他还是拒绝了。如果要留队,张伯伦要求大幅度涨薪,结果被总经理杰克-拉姆塞拒绝。当时他对媒体说:“当你不只是一位球员,成为明星,成为现象,这是无价的。”
他想去洛杉矶。本来他就在洛杉矶有房产,父母还都住在那里(张伯伦跟他父亲的关系很亲密)。而且他喜欢白人女性已经不是秘密,洛杉矶的声色犬马吸引力更大。
而且他也想进军电影圈。加盟湖人之前,他只得到了一次参演电影的机会,在施瓦辛格电影《毁灭者柯南》中扮演了一个配角。
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在湖人能够夺冠。
湖人老板杰克-肯特-库克本就把球队当作自己娱乐帝国的资产,他在1965年收购球队的时候就在招募张伯伦了。他斥资1650万买下富丽堂皇的论坛球馆,想把这里打造成恢弘的剧院,篮球赛、冰球赛、拳击赛轮番上演。
湖人当时已经很强,库克相信张伯伦会进一步刺激洛杉矶的球市,每年为他增加上百万美元的收入。
但当张伯伦跟湖人谈判签约,76人却不放人。还好当时ABA联赛急需球星,他们给张伯伦开出了丰厚的报酬。连经纪人都没有的张伯伦很懂谈判战略,他用加盟ABA来要挟76人,最终,在1968年7月9日,湖人宣布将跟76人完成交易,送走达雷尔-伊姆霍夫、阿奇-克拉克和杰里-钱伯斯,换来张伯伦。
NBA的第一支巨头球队,并不是勒布朗创造的。1968年,张伯伦强迫76人交易自己,并拿到了当时NBA历史最高薪:跟湖人签了5年100万美元。他跟贝勒、韦斯特两位传奇巨星抱团,让湖人被誉为“史上最强队伍”,所有人都相信,湖人三巨头将毫无悬念拿下总冠军。
1968-69赛季,湖人拿下55胜27负,但在总决赛还是输给了凯尔特人。自湖人搬迁至洛城以后,他们已经在决赛输给绿军五次,张伯伦个人则是第七次输给拉塞尔。
批评者质疑张伯伦的斗志,说他是个“loser”。在湖人,他似乎并不开心。第二年就遭遇右膝半月板撕裂——要知道在此前十年,他一共只缺席了12场比赛。
在漫长的手术和休养之后,34岁的张伯伦赶在季后赛复出,在总决赛湖人又输给尼克斯,但张伯伦相信此时湖人球迷给了他更多肯定。他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表示,受伤让人们意识到,他也是人类,“而不是什么兽类。”
好莱坞把张伯伦的生活放大了,不管是名声,还是失败。他抱怨自己压力太大,“我已经打出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人们始终不满足,我没法一直超越自己。”
“到后来,更衣室里都是一股腐臭味,不管是失败还是胜利,感觉也都一个样。我感觉不到喜悦,只觉得疲惫。篮球耗尽我的精力。”他说。
最后,在1971-72赛季,张伯伦救赎了自己。湖人主帅比尔-沙曼说服他换个角色,少点得分,多点篮板和防守,他的快攻传球帮助韦斯特和古德里奇打出了华丽快攻,湖人一口气拿下33连胜,让论坛球馆成为名流宠儿。
多丽丝-戴、彼得-福克、安吉-迪金森、汤尼-寇蒂斯、杰克-尼科尔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整个好莱坞都来了,湖人成为当时美国职业联盟中最令人兴奋的球队。他们在常规赛拿下69胜,在总决赛4-1击败尼克斯夺冠。
回头再看,这支湖人为NBA强队设立了一个新标准,让联盟中心从此转移到洛杉矶——湖人在这座城市一共拿下11个总冠军。从此以后,无数球员争前恐后想来这里效力。等到1973年,张伯伦宣布退役,他知道自己已经改变了比赛。他对《体育画报》表示:“我的影响会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