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但没有周恩来就没有毛主席的天才被发现

彭诗涵呢 2025-03-31 16:47:55

一、早期毛泽东的军事崛起与困境

1927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毛泽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井冈山,开启了他独特的军事征程。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央多次指示要进攻大城市,然而毛泽东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他就像一位孤独的开拓者,在井冈山这片土地上,开始书写自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发展,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复杂,毛泽东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开展游击战争。他的军事天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展露无遗,每一次战斗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艺术表演。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红军如同新生的力量,多次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前四次反“围剿”就是最好的证明。那时候,红军战士们士气高昂,他们信任毛泽东的指挥,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可是,命运似乎总喜欢给人设置重重障碍。

1933年,这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当时中央负责人迁入苏区,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博古成为了苏区的一把手。博古年轻气盛,他带来了新的理念,但却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来自苏联的德国人李德,以“军事顾问”的名义来到了苏区。博古对李德极为推崇,将他视为军事上的权威,二人开始掌控中央大权。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部,局势变得复杂起来。毛泽东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见解,但他的意见却得不到重视。他提出的战略建议往往被忽视,甚至因为他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而被撤销了军事职务,只剩下中央政府主席这一实职。毛泽东无奈地形容自己:“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

二、周恩来对毛泽东军事天赋的认识过程

周恩来,这位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同样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此时正在苏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实,早在井冈山时期,周恩来就一直在中央工作,大部分时间在上海。他和毛泽东仅有一面之缘,但毛泽东的一些文章,如《湖南考察运动》等,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这个湖南青年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非凡的智慧和力量。

当红军面临危机的时候,尤其是湘江战役之后,红军的兵力从8万人锐减到3万人,这是一场惨痛的失败。如果继续由李德和博古指挥,红军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开始重新审视毛泽东的价值。

1932年春的赣州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苏区中央不顾毛泽东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攻打赣州。他们认为打下赣州后,中央就可以迁入。彭德怀经过估算,认为如果蒋介石的增援部队赶不到,以8000守军的赣州或许可以拿下。然而,毛泽东却被剥夺了兵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他虽到东华山养病,但心中始终牵挂着红军的命运。当得知红军在阻击敌人援军时,他意识到大事不妙。

果然,攻打赣州一月有余,红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敌人的援军又纷至沓来。中央军委却仍然命令红军死战到底,这无疑是把红军往绝路上推。周恩来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不顾当时的情况,派人去请毛泽东出山。那天,天空下着大雨,毛泽东看到项英急匆匆赶来,就明白赣州出大事了。他不顾贺子珍的劝阻,冒雨赶去。到达作战地点后,他发现红军14000多人攻打8000人的敌人不仅没有效果,还陷入了极度被动的局面。毛泽东冷静地提出建议,希望用董振堂和赵傅生(此处应为董振堂和赵博生)的部队顶上去。尽管董和赵是国民党起义部队,使用他们存在争议,但周恩来果断听从了毛泽东的建议,红军这才转危为安。

之后,毛泽东提出“直下漳州”的建议,周恩来同意并批准下达作战计划。漳州一战,红军大获全胜,不仅缴获了大量物资,还让红军有了胶鞋和一年的装备。这一战,让毛泽东在党内树立了极高的威望。然而,好景不长,博古等人的到来,又让毛泽东陷入了被排挤的境地。

三、长征前夕的危机与周恩来的坚持

1934年,蒋介石调集大军,妄图把红军包围在瑞金,推行“铁桶合围”计划。当周恩来和博古看到这份绝密情报时,他们深知红军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红军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把第四道封锁线放在了湘江,他动用了16个师77个团,共30万人来包围湘江。

红军此时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强行渡过湘江。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在敌逸我劳、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英勇奋战。但战争的残酷超出了想象,湘江战役过后,红军由8万人锐减到3万人。毛主席看到江面上漂浮着的战友,尤其是那些被当作掩护对象的老百姓的孩子也葬送在这里,不禁流下了悲痛的眼泪。

很多指战员对指挥者的无能感到愤怒,纷纷指责。博古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打算开枪自杀,被人制止。在这绝境之中,周恩来深知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是挽救红军的关键。他不顾之前毛泽东被排挤的情况,开始为毛泽东的复出积极奔走。

四、遵义会议:周恩来的让贤与毛泽东的崛起

为了让毛泽东重新掌握军事指挥权,周恩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遵义会议前,他就与王稼祥、洛甫等人交换意见,大家都一致认为应该让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遵义会议上,气氛紧张而凝重。周恩来第一个承认错误,并力主让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毛泽东进入军事决策层后,很快就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四渡赤水战役就是他的军事杰作。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巧妙地指挥红军,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他带着红军成功地把3万人带出了包围圈,红军的命运由此发生了转折,中国革命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五、毛泽东与周恩来性格的互补

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家,他们的性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乡,从小务农,被父亲责骂的经历让他养成了与强人斗争的性格,他有着虎一般的霸气,这种性格适合在关键时刻做出重大决策,拍板决定大方向。而周恩来出生在江南的书香世家,在养父养母的培养下,有着温文尔雅的性格。他说话温和,为人处世井井有条,就像一位出色的管家,善于统筹协调,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研究周恩来时,对他在长征时甘愿把一把手地位让给毛泽东,而张国焘却非要争一把手位置的现象感到疑惑。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性格使然。伏尔泰说过,造就政治家的,绝对不是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性格。周恩来的性格中充满了诚实、热情、无私、勤奋和乐观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让他愿意为了革命的大局,放弃个人的权力欲望。

六、建国后的周恩来:伟大的“副手”

建国以后,周恩来出任国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部长。他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着。他虽然一直处于辅助的角色,但他的贡献却不可磨灭。

1959年特赦战犯时,周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一个个与他们谈话,并为他们安排工作。建国初期北京缺水,建造水库时,周总理投入了大量心血,还多次亲自到工地现场劳动。尼克松访华时,几乎所有的具体事宜都是周恩来在忙碌。当尼克松去见毛主席谈哲学时,周总理则负责处理各种实际事务,如果周总理也去谈哲学,那尼克松恐怕真的要累坏了。

七、总结

1976年1月,周恩来病逝。他生前留下遗言,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要把骨灰撒入祖国大地。毛主席得知后悲痛不已,含泪同意。同年9月,毛主席也与世长辞。中国的好朋友斯诺在《漫长的革命》一书中说:“毛周”在工作和性格上都很不相同,但却彼此信任37年,因为他们是“共生”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国革命的天空中交相辉映。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周恩来则以他的谦逊、包容和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辅助毛泽东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更是一种灵魂上的相互依存。他们共同书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篇章,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世敬仰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个人的性格差异可以转化为互补的优势,而无私的奉献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石。

2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