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香港富豪雪糕车创始人去世,这独家生意做了50年,最后却选择移居澳洲

心旷神怡说娱阿 2025-02-21 19:58:38

一辆普通的雪糕车,真的能撑起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品牌的传奇吗?

可能很多人都会对此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如果你曾经走在香港街头,听到《蓝色多瑙河》的旋律,看到带着红蓝白配色的富豪雪糕车,你会发现,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者“不是”。

这个故事,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真实得多。

你有没有这样的旅行体验?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品尝一样特别的美食,一下子,这个地方的记忆就被定格了。

对于很多到香港旅游的朋友而言,富豪雪糕车就是这样的存在。

这辆车很特别。

它没有花哨的广告语,甚至连品种都只有四种:甜筒、圣代、巧克力酱、草莓酱。

车上的雪糕价格实惠,却味道经典。

孩子们总喜欢围在车旁,等待一支属于自己的甜筒;年轻人去景点打卡,也总少不了把雪糕拿来充当道具拍照。

但富豪雪糕车能被大家熟知,绝不仅仅是因为食物本身,还有它的“定点播放”:红蓝白配色的车身搭配经典的音乐,让人从远处一听就知道,是富豪雪糕车来了!

这辆移动的小车,守护着几代香港人的甜筒记忆,而它背后的故事,可能比雪糕的味道更值得细细品味。

富豪雪糕车的诞生,其实要追溯到一个“偶然”。

1970年,何敬源和两个好友去英国旅行时,他们看到公园里有几辆雪糕车停着,孩子们手拿冰淇淋,围着车嬉戏。

他们一下子就觉得,这样的场景如果能带回香港,可能会成为一种新鲜的体验。

说干就干,他们从英国进口了第一辆雪糕车,精心挑选了开业日期——1970年的除夕之夜。

那时候的第一支甜筒只卖5毛钱,一时间吸引了无数大人和孩子围着车排队。

最忙的时候,一小时能卖出800多元。

不过这个生意并非一帆风顺。

20万元一辆的雪糕车在当时是天价,很多人望而却步。

后来香港政府还停止发放小贩牌照,结果富豪雪糕车成了仅有的几个持牌商家之一,几乎垄断了整个流动雪糕车市场。

50年的时间里,这个牌子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了香港街头的一部分。

何敬源,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

这位富豪雪糕车的创始人,和一般我们印象中“富豪”完全不同。

他出生并不富裕,二战时家里甚至经历过丧父之痛。

作为家中长子,他一边工作一边挑起养家的担子,差点放弃学业。

后来,他在牛奶公司当职员,和同事们想到做雪糕生意,一起打造了这个品牌。

不过,即便生意越做越大,何敬源依然保持低调,几乎没有公开露面的照片。

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背景不够深,而是他始终选择把生活过得简单而低调。

年纪大了以后,他干脆把生意转让给别人。

手头有了积蓄,何敬源带着全家搬到澳洲,过上了远离公众视线的生活。

直到2025年他在澳洲去世,家人办完后事后才发布讣告,让所有人知道这位传奇人物的谢幕。

但50年的独家生意难以复制,富豪雪糕车,也没办法永远留在街边。

因为持牌数目逐年减少,加上成本高昂和政策限制,最鼎盛时16辆车流动在香港,如今只剩14辆仍在运营。

即便如此,残存的富豪雪糕车依然是游客们心目中的“经典”。

人们打卡的不仅是车里的甜筒,还有那份关于记忆的仪式感。

它见证了香港从繁华到变迁的故事,也在默默告诉人们,有些味道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雪糕可以化,却带不走记忆;传奇可以落幕,却不会被遗忘。

富豪雪糕车的故事,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触动人心的,不是一个生意赚了多少钱,而是它让多少人心里感到甜蜜和满足。

从何敬源的低调人生,到富豪雪糕车的半世纪坚持,不禁让人思考,怎样的一生,才算值得?

这也许正是这些简单甜筒背后,带给我们的更大启发。

或许,人生并不需要刻意轰轰烈烈,只需要留下一些能让人微笑的记忆,便已足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