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老十三的段位有多厉害?他用了一句就破解了四个难题

米米视圈 2024-09-24 13:12:38

都说伴群如伴虎。

从小跟着雍正长大,助他一朝登上帝位的老十三也不例外。

这位四哥继位后,他处处恪守君臣之礼,不敢有半分逾越。

跟雍正下棋,不敢执白子,只执黑子拿捏好分寸,不敢赢,也不要输得太过。

从拼命十三郞到谨言慎微的铁帽子王,老十三的变化,有康熙十年圈禁的磨砺,也因邬思道的两句临别赠言:

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

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可在山西藩库亏空案和科考舞弊案接连发生后,这位铁帽子王突然“拼命十三郎”归体。

在小会议上,他冷不丁来了一句“逢君之恶”,直踩雍正伤疤,惹得昔日的四哥当场震怒;

更令人费解的是,张廷玉出言帮他解围,可素有侠义之名的老十三竟给反手捅刀......

事出反常必有妖。

那老十三到底在作什么妖?

01

雍正继位后,大刀阔斧整肃朝纲,推行新政。

可上位后在山西烧的第一把大火,非但没有烧出预期效果,反倒闹成了笑话。

偏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山西案未平,科考又出舞弊案。

八爷党瞅准时机狠踩,利用雍正的好面子,有意令他栽个大跟头,出手联合了叫得上号的官员上书,力保诺敏和主考官张廷璐。

犹如被架在火上烤的雍正,召来了张廷玉和老十三开小会。

令雍正烧心的原因有二:

其一,这两起“笑话”已经朝野皆知,如何平息?

其二,在既成事实上,如何挽回帝皇圣名?

会议开始,张廷玉先主动汇报有关情况:

阿灵阿他们也找过我。

为什么张廷玉特意提到此人?找他肯定不止阿灵阿一个。

很简单,阿灵阿,一直是老八的铁粉。

张廷玉这是在告诉雍正,这两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是因为八爷党在添柴拱火。

那为什么老八会找上张廷玉?

除了因为张廷玉是朝廷重臣,更因为事涉科考舞弊的张廷璐,正是张廷玉的亲弟弟。

一向走收卖人心路线的老,八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

何况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利用张廷璐把雍正踩得更疼些。

张廷玉一五一十汇报,就是在表明立场:自己并没有因为亲弟涉事,站队八爷党。

老八,向来是雍正的心腹大患,凡涉及他的事,雍正从来不会掉已轻心。

可见他们是串通好的。你们说,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雍正不知道老八为什么出夭蛾子吗?

他当然知道老八串通群臣意欲何为,但这话不能由他嘴里说出来,他得找个嘴替。

没想到,一旁慢悠悠翻奏折的老十三,这时突然不紧不慢冒出来一句:

皇上,他们这是在逢君之恶。

如平地一声惊雷。

坐在龙椅上的雍正“噌”的一下就站了起来,盯着老十三;一向稳重,历经两朝天子的张廷玉此时也面露震惊之色。

有道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可老十三头都不抬,连个正眼都没给雍正,继续为那四个字作批注,不过言语间透着几分疲惫。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上不看实情,过于着急地把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国库亏空追回来,所以才有了诺敏,半年收回亏空的这种弥天大谎。

皇上,因为您赐了他那块匾。

明知雍正到处想找遮羞布,老十三却是一点没客气,将他的面子辗得粉碎。

八爷党还能想干什么?事实闹成这样,他们是可恨,但别以为四哥你就没问题,真正有大问题的人,是你,竟然不知道睁眼看看实际情况,盲目自信,是你把火玩大了。

茶杯一摔,雍正也不装了:住口,你给朕住口!

老十三既然敢踩雍正的雷,对于自己的后果他是有做过最坏打算的。

虽然豁出去了,但见雍正枪口火力正猛,确实也不宜正面刚。

他一时没作声。

好在,职场人精张廷玉送来了及时雨,既降了雍正的火,也为老十三打了圆场。

见雍正气得走下龙椅,张廷玉也没敢再坐着,端着茶杯也没敢喝,眼神在雍正和老十三身上来回一圈。

正因为有了魏征的犯颜直谏,才有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此处必须有掌声啊!

真不愧是两朝天子炼出来的人精,他轻声说的一句话,就给这对兄弟都送上了台阶。

试想,哪个皇帝的不想自比唐太宗,哪个臣子不愿意有魏征的名声?

雍正的眼神少了方才的凌利;

老十三轻叹一口气,不知是感叹自己成功脱险,还是感怀天子之怒难犯。

倒是雍正台阶走得很好,转身捡起了摔在地上的杯子,又赌气怼一句。

你骂得好啊,接着骂呀。

最难听的话已经骂出来了,还骂什么?接下来,老十三要说的当然就是肺腑之言了。

毕竟,他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惹怒雍正。

那他到底为了什么?

02

其实,这不是老十三和雍正第一次就诺敏的事开小会。

山西案爆出时,各部门官员纷纷上奏参诺敏,雍正曾埋汰:

事前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话,案子发了都一窝蜂地上折子,事后诸葛亮。

表面上看是冲着诺敏,暗地里都是冲着朕来的。

雍正是在骂官员马后炮,是其心不正,个个借着诺敏的事来找他的茬。

但他也重点强调了一个事实:事前没有一人出来说话。

在雍正心里,这些个当臣子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个个拿着朝廷的银子过自家小日子。

全然没有尽到食君之䘵,分君之忧的本分。

山西案发,臣子们不反省自己未尽到提醒之责,倒是转过头来指手划脚说他操之过急。

简直其心可诛。

其实,雍正不知道自己太着急,太想出成绩才是主因吗?

他当然知道。

可是“皇帝是永远不会错的”,想让一个站在权力巅峰的人承认自己有错,谈何容易?

“事前没有一人出来说话”这句话,是雍正跟老十三单聊时说的。

他虽没有指名道姓划范围,但他意见最大的,就是老十三和张廷玉这样的重臣。

因为,这些人都是他的心腹之臣。

当时老十三并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将话题转移了。

因为,当时解释是没用的。

难道他说,四哥,我不是这样的人;然后雍正说,十三弟,我不是说你,我知道你跟他们不一样。

横在两人之间的嫌隙解决了吗?

不会的!

反而,雍正心里的芥蒂会更深,疑心更甚。

必须得有契机,科考案,就是老十三要的契机。

你不是说没有人提醒你吗?那现在我索性就都说了,你要是翻脸,就是自己打脸了。

当初,您急急忙忙的给诺敏赐匾,我就觉得有点不妥,但是我没有说;

后来出了事,我就后悔,在当初我为什么就没有给四哥提个醒呢?

过后我想明白了,就是因为现在四哥你是皇上了,所以有很多话,想说也不敢说了。

你不是说没有人事前说话,那我告诉你为什么没有人说。是因为不敢!

老十三这是将问题反弹了,我不敢当诤臣,是因为你的问题导致的。

雍正听了,面色缓和多了。老十三的话,他多少能共情一点的。

当皇帝之前,他也是臣子,何尝没有体会过因畏惧皇权,而有话不敢说。

话说这里,老十三其实已经从“事前没有一人出来说话”,和这次的“逢君之恶”中成功脱险,化解了雍正对他的猜疑。

令人费解的是,老十三顺着“为何不敢说”,把张廷玉给摘了进来。

03

现在张廷玉也在这儿,难道他就没有看出这些事吗?我想不会,他也是不敢说呀。

雍正听了,眼神瞟向张廷玉,一脸孤疑。

对张廷玉来说,老十三的话简直是飞来横祸。

这兄弟俩的感情本就与其他兄弟亲厚,从“四哥”改口“皇上”,其中的变化,老十三不说,雍正自己也能感受得出来。

但张廷玉不同。

在康熙年间,他与雍正就同为臣子,后来成为君臣,有言直谏是他应尽的臣子之责。

若跟老十三一样谈感情,行不通。

试想,一个只知自保,逢迎圣意的臣子,何用?

怡亲王说的是肺腑之言!

臣有时候心里有话,没有能及时向皇上陈奏确实是,倒不一定是心里害怕,而是臣有时候怕动摇了皇上励精图治的信心。

其实,当初隆科多举荐诺敏去山西的时候,张廷玉就欲言又止,确实是有话要说,却没有说出口。

一来,因为雍正继位的关键时刻,隆科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得圣心;

二来,雍正一副踌躇满志要加油干的样子,他不宜泼冷水。

所以,他说“怕动摇了皇上励精图治的信心”,更符合他这个朝廷重臣的职责思虑。

我是有害怕,但我没有说,却不是因为害怕犯龙颜,而是怕影响你的信心。

此“不敢说”,非彼“不敢说”,立意高度不在一个层次。

这是私心吗?

不,这是为了皇上的一片赤臣忠心。

最后一个未解之谜。

老十三自己捅马蜂窝,为什么要带上张廷玉?

是天威难测,拉队友壮胆?

不,他是顺手帮了张廷玉一把。

当时的张廷玉其实早就身陷弟弟张廷璐的科考案,处境尴尬,原先为避嫌,他闭门谢客,也不上奏折。

但阿灵阿他们还是找上门了。

即使他不说,雍正难道就不知道八爷党的人与他有来往吗?

当然会知道。

当初雍正以“没有一个人事前说”,敲打老十三,难道对张廷心就没有这样的疑心?

老十三尚且需要自证,拔掉雍正心里的刺,张廷玉难道就不需要?

一句“逢君之恶”,老十三拔掉雍正心里的那根刺,同时也给了张廷玉一个自辩的机会。

所以,老十三不是在害他,而是在帮他。

因为,失去张廷玉这样的臣子,是雍正的损失,也是朝廷的损失。

老十三这一计,不但自辩成功,也保住了张廷玉;

更重要的是,他令雍正终于下定决心面对自己的过失,在作爷党搞事前,率先承认了自己的错,令八爷党没办法再拿此事作文章。

老十三这一招虽险,效果再非常好。

1 阅读:94

米米视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