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心得:毛泽东是如何认知世界的?

楠楠说钱 2024-06-11 05:53:46

毛泽东的认知世界方式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实践论》中。《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撰写的,也是毛选里的名篇,和著名的《矛盾论》齐名。

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并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首要地位。

这篇《实践论》,我会从以下是结合《实践论》对毛泽东认知世界方式的几点总结: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世界,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毛泽东认为,所有的认识都始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实地调研和与农民的直接接触,深刻理解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策略。

早在1927年初,毛泽东就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这就是深入基层的实践活动,基于这样的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国情。而这些东西,绝不是在机关办公室里写就的。(相关笔记,请点击链接)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毛泽东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基于对中国和日本双方实际情况的深刻认识,指导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实践。当时,有“速胜论”和“亡国论”,为什么当时主流的认知是这样的?因为他们的实践是不足的。

他们看到日军武器强大,战斗力强,但没有通过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意识到”兵民是胜利之本";

而速胜论,又是”各种急性病的意见”,“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第二卷,《论持久战)P441)

毛泽东强调,认识不仅是对实践的反映,也是对实践的指导。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够检验和深化认识。

当我们的认知是错误的,片面的,那么,一定是我们的实践是不足的,是偏颇的。

认识的循环往复:他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认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每一次循环都会使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毛泽东提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再用新的认识指导实践,如此循环,认识逐渐提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建设的实践,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我们必须对实践有容错空间,如果实践错了,就不敢实践了,认知也会随之停滞不前。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这些错误思想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毛泽东批评教条主义者只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际情况;经验主义者只重视局部经验,缺乏全局观念。他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长征期间,毛泽东反对了当时党内的一些教条主义做法,如机械地套用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制定战略。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不躬身入局的做事方法,不联系实际,本质上是一种偷懒。

通过《实践论》,毛泽东展示了他如何认知世界的。

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他的认知世界方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并在认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

全文完。

随喜点个赞吧。

本文作者:楠楠。

80后野生博主,写文10年,白天驰骋职场,晚上写字自娱,感兴趣的东西很多,容我慢慢写给你。笔耕不辍,深度思考,写职场,写创业,写毛选,写读书,写视剧,写人生。

6 阅读:88

楠楠说钱

简介:硬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