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一个底层白人的自述与美国社会的缩影

千雁评商业啊 2024-07-27 12:06:32

最近,美国热闹的总统选举中,前总统、号称懂王的特朗普选择了俄亥俄州参议员J·D·万斯作为他的竞选伙伴,这人之前写了一本名为《乡下人的悲歌》的回忆录,又一次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J.D.万斯,今年才39岁,原本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律师。然而,这本自传式的作品在2016年一经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在亚马逊畅销书榜上停留了近一年之久。更令人瞩目的是,它还获得了比尔·盖茨、彼得·蒂尔等硅谷大佬的高度赞誉。现在更是一跃登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第一的位置。让我们来看看,这书里有没有我们的影子。

万斯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名叫米德尔敦的小镇。这个曾经繁荣的钢铁城市,如今已沦为"铁锈地带"的一部分。万斯的家族世代都是贫穷的蓝领工人,他们的祖先来自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山区,在那里,除了务农就是下煤矿。二战后,他们跟随工业化浪潮来到五大湖区,勉强挤进了中产阶级的行列。但随着制造业衰落,他们又重新坠入贫困。

万斯的童年可以说是一团糟。他的母亲贝福酗酒吸毒,先后结过五次婚。他的生父很早就放弃了抚养权。在9岁到16岁期间,万斯搬了十几次家。家庭的动荡让他的成绩每况愈下,脾气也变得暴躁。他甚至在14岁时就学会了吸食大麻。要不是外公外婆的照顾,他可能早就沦为街头混混了。

高中毕业后,在表姐的建议下,万斯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四年的军旅生涯彻底改变了他。严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他的心智。他开始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改变命运的。退伍后,他一边打工一边上大学,最后居然考进了耶鲁法学院,成为了家族中第一个上常春藤名校的人。

表面上看,这是个标准的美国梦故事。但万斯并不这么认为。他在书中深刻剖析了底层白人群体的生存困境:

首先是社会隔离。随着经济衰退,中产和富人纷纷离开,留下来的都是贫困人口。他们聚居在一起,看不到任何向上流动的希望。在万斯的家乡,将近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包括约一半的儿童。当地高中已经很久没有学生考上大学了。

其次是文化隔阂。底层白人有着独特的"乡下人文化":好斗、爱面子、重视家族荣誉。这种文化在城市社会中格格不入,反而成了他们融入主流的障碍。比如,万斯的外婆就因为不习惯城里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邻居来往。

最要命的是"习得性无助"。他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无法掌控命运,成功靠的是运气,失败都是别人的错。这种心态让他们丧失了奋斗的动力。万斯在书中举了个例子:他曾经的一个同事,明明有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却因为经常迟到、旷工而被解雇。被解雇时,这个人不反省自己,反而怪罪公司不体谅他有个怀孕的女朋友。

万斯认为,正是这种无助感,让底层白人对现实社会充满怨恨。他们不信任政府和精英,也不相信美国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能在2016年的大选中获得他们的支持。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44%的白人工人阶级期望他们的子女能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这一比例比更贫穷的黑人和拉丁裔移民还要低。

当然,万斯的观点也引来了不少批评。有人认为他过于苛责底层群体,忽视了客观环境的影响。毕竟,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奋斗往往是杯水车薪。有些评论者指出,许多底层白人并非懒惰,他们有工作,但薪酬太低,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

对此,万斯似乎也有所反思。《乡下人的悲歌》出版半年后,他搬回俄亥俄州,成立了一个名为"复兴我们的俄亥俄"的非营利组织。这个组织致力于解决当地的毒品危机,为年轻人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他还加入了一家投资公司,专门投资新兴生态企业,帮助加州、纽约和马萨诸塞州以外的美国地区发展。

万斯说:"我们既要鼓励个人奋斗,也要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阶层流动。"

《乡下人的悲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窥美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它提醒我们,在谈论"美国梦"的时候,不要忘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还有无数人在挣扎求存。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也许正是因为它触及了美国社会的痛点: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流动性的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和文化分裂。

在当前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万斯的故事并非美国独有。如何帮助那些被时代抛在后面的人,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如何重建社会共识,这些都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从这个角度来看,《乡下人的悲歌》不仅是一个人的自传,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与希望。

1 阅读:39

千雁评商业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