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且让本人以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的视角和深度、以一位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历史常识来撰写这篇作文题,这篇60分的作文题看看您能给多少分?
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议论作文题,首先是要立意高远、主旨鲜明、视角独特,与众不同,不能人云亦云。且让本人以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的视角和深度、以一位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历史常识来撰写这篇作文题,这篇60分的作文题看看您能给多少分?
长治久安岂能依靠贤君良相
按照今天的话术,这是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故事。
鲍叔甘居人下,还甘于居自己竞争对手之下,把相位拱手让人,心胸开阔非常人所比。
齐桓公更是不计前嫌,不仅不报一箭之仇,反而对敌人礼遇有加,托负江山,可谓知人善任。
管仲呢,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呕心沥血,倾力辅佐,强国富民,协助君主成就了春秋霸业。
有贤君、有良相、有义臣,按照这个故事发展下去,统一中国的就应该是齐国,而不是秦国。
秦灭齐,依靠的同样是贤君秦孝公和良相商鞅。商鞅不惜得罪权贵,大力推行朝政改革。使得偏居西北的秦国一扫暮沉之气,以商鞅锻造的强悍军国体制碾压六国,最终完成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铁桶一样的大秦帝国没想到二世便亡,被楚人刘邦夺了天下。到了大汉朝,贤君良相就更多了。汉文帝、汉武帝、汉景帝哪一个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韩信、萧何、陈平、王陵、卫绾、张良、窦婴、霍光哪一个不是经天纬地的良相?可是,汉朝最终还是被良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魏取代。
蜀有诸葛亮这位天下第一良相,吴亦有周瑜。但没有逃脱魏的绞杀,而魏最终被良相司马懿家族夺了去建立了晋,可谓一报还一报。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为褒彰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等开国元勋,命人做了二十四功臣图铭刻在凌烟阁。贤君良臣的知遇也莫过于此了吧?
后有狄仁杰、魏征、房玄龄等良相辅佐,大唐更是欣欣向荣。大唐的对外开放是中国最为彻底的历史时期,首都长安成为世界各地移民的首选城市,GDP总量和人口总数长期位居世界第一。
如此盛世搞个500年应该没问题吧?可是289年之后就陷入到了五代十国之乱,然后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了天换了地。
到了宋朝,虽然皇帝不太争气,但是也出了王安石、寇准、司马光、赵普等一批良相。到了明代,有艺术家皇帝、木匠皇帝、甩手掌柜皇帝,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人便支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
至于大清,康熙帝、乾隆帝、雍正帝都很勤奋,雍正帝更是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批折子,也有一批如陈廷敬、张廷玉、刘墉、纪晓岚、和珅这样的治国理政的高手。
看看吧,从春秋时期到大清帝国,好像都不缺贤君、良相、义臣,可是为什么中国二千多年的王朝史却没有一个朝代超过300年呢?哪一次的朝代更迭又不是伴随着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呢?因此,元代诗人张养浩才在《山坡羊·潼关怀古》感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长治久安,依靠贤君、良相、义臣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学习、吸收、消化人类创造的、古今中外一切政治文明理念和政治制度,选择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只有依靠良好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依靠善政和法治、彻底摒弃贤君、良相、义臣们的人治,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融入世界主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