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毛主席发了很大的一场火,将跟随自己多年的秘书胡乔木叫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你只不过是个秘书,副主席的意见,居然敢不上报?
胡乔木究竟做了什么,为何能让慈和的毛主席,生这么大的一场气呢?
这件事,还要从一年前开始说起。
1958年,作为秘书的胡乔木,起草了一份名叫《关于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草案)》的文件。
这份文件,是在第八届七中全会前提出的,其内容是有关钢铁、煤炭、棉花和粮食这四大领域的产业指标。
在这份文件中,1959年的钢铁产量指标,被定到了1800万吨,从现在来看,这是一个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指标,因为2021年,我国的年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133666万吨,是1800万吨的七倍之多,可1958年时,我国的年钢铁产量,才只有1100万吨。
这个数据一出,当时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就感觉十分棘手,认为这个指标很难完成。
陈云被称为“红色掌柜”,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开始担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上下的财政经济工作,对于国内的各项经济指标,自然了然于胸。
所以,在意识到这个指标很难完成之后,陈云在会议结束之后,私下找到了胡乔木,告诉他:这些指标很难完成,最好还是不要写到公报里面。
但胡乔木在得知此事之后,并没有按照陈云的意思来做,也没有将陈云的意见,上报给毛主席。
第八届七中全会召开之后,陈云再一次向毛主席提出,希望能够调整公报里的指标,毛主席在听完陈云的分析之后,认为他说的非常有道理,对此也表示了赞同。
此时,一个问题在陈云内心浮现了出来:既然毛主席同意自己的观点,为何没有在自己与胡乔木沟通之后,修改公报里的内容呢?公报里有关钢铁产量的指标,为何还是1800万吨?
在思考过后,陈云想到了一个可能:胡乔木并没有把自己的意见,如实反馈给主席,最终才导致了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于是,在第八届七中全会结束之后,陈云主动找到毛主席,含蓄的问:几个月前,我请胡乔木把我的意见交给你,你的答复如何?
听到陈云的问题之后,毛主席立刻意识到:胡乔木在这件事情上,对自己做了隐瞒,并没有将陈云的意见如实、及时的反馈给自己。
那么,胡乔木为什么敢这么做?钢铁产量指标这么大的问题,胡乔木又为什么不肯上报呢?
关于这个问题,还要从胡乔木本身开始说起。
南有乔木1912年,胡乔木出生于江苏盐城,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胡乔木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喜欢读书和写作,是当地有名的小才子。
十八岁那年,胡乔木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的胡乔木,怀有深深的报国思想,认为:只有学习物理,才能走上报国道路。
于是,胡乔木毅然决然的放弃的文科,进入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与此同时,还担任着共青团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和宣传部的部长。
这样的身份,使得胡乔木受到了国民党的针对,不得不从两次从学校退学,最终离开了学校。
坎坷的求学经历,并没有阻挡胡乔木的爱国热情,从学校退学之后,他加入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担任书记一职,多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和社论,在当时有着不小的影响。
1941年,胡乔木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关于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这份言辞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就连毛主席对此也有所耳闻。
在亲眼看过这篇文章之后,毛主席对文章的作者大加赞赏,得知对方当时,是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之后,更是欣赏非常,主动提出,让胡乔木到他身边,当他的秘书。
当时,胡乔木只有29岁,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之后,胡乔木的内心没有多少欣喜,反而更多的是惶恐,因为他除了会写几篇文章之外,根本没有从事过秘书工作,非常害怕自己无法胜任。
对于胡乔木的担忧,当时的中共中央秘书长让他放宽心,并告诉他:主席欣赏你的那篇文章,认为你是个人才,别担心。
于是,胡乔木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被任命为了文化秘书。
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毛主席正在办公,见到胡乔木之后,毛主席只是简单的询问了几句之后,就继续忙碌手头的工作。
在并不宽大的办公室里,胡乔木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当这个秘书,于是他思来想去,主动对毛主席提出:我来校对文件吧!
毛主席一听,便将手头的文件交给了胡乔木,整整五百多份文件,胡乔木只校对了不到两天,但经过他手的文件,不仅没有一个错别字,甚至连印刷错误都被修改过来了,不难看出此人的细致与认真。
在检查过胡乔木的校对结果之后,毛主席对这个年轻人十分满意,从那以后,便让胡乔木寸步不离的跟着自己,甚至就连1945年,那场危机四伏的重庆谈判,毛主席也将胡乔木带到了身边。
后来的胡乔木,更是深受主席的信任,多次起草了重要文件,毛主席甚至还让他参与编写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对于毛主席的器重,胡乔木是非常感动的,为了报答这场知遇之恩,胡乔木毫不吝啬的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其文章之犀利,笔触之深刻,让毛主席都盛赞他是新中国的“文装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后,只有三十六岁的胡乔木,被任命为了新闻总署署长,以及中共中央的宣传部副部长,此时的他,一方面负责毛主席的秘书工作,而另一方面,也对当时中央的各种报刊和文件进行校对、调查和整理,当时的他,甚至被誉为“中共的第一笔杆子”,可见其能力之强。
但这样一个深受毛主席器重的笔杆子,也有他无法用文字力量解决的事情。
南北二乔这件事,还要从1938年开始说起。
1938年,香港突然出现了一个笔名叫“乔木”的作者,此人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评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向,就连毛主席都对此人有所耳闻,亲自点评称:此人的文章,足足顶得上两个坦克师!
一年以后,这个“乔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开始在《新华日报》等媒体平台撰写文章,“乔木”的文章字字珠玑,很快就打响了“乔木”这个名字的知名度。
但让“乔木”没想到的是,等他到了延安之后,发现那里早就有了一个“乔木”,而且文字水平和他简直不相上下!
从那以后,报纸上就经常出现两个“乔木”,而笔名的重复,也让两个”乔木”感到务必困扰。
于是,两个“乔木”坐到了一起,决定商量一下更换笔名的事情,但两人各有理由,一人说:自己原本就姓乔,叫乔木理所应当,而另一人认为:乔木这个笔名,是我先注册的,你重名了!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终,只能让毛主席来决断此事。
主席一听,发现其中一个“乔木”原本就姓乔,所以给他保留了姓氏,让他叫自己的原名,而另一个“乔木”,原本姓胡,毛主席便给他留下了“乔木”这个名字,并另外恢复姓氏。
恢复原名的这个“乔木”,后来有一个全世界闻名的名字——乔冠华,而保留了“乔木”这个名字的,就是后来的中共中央第一笔杆子——胡乔木。
在断完这笔名之争之后,毛主席大概也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甚至还在后面写了一首打油诗,说“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
自古以来,人都爱用美人来比英雄,这一句俏皮的打油诗,也不难看出毛主席对两位“乔木”的喜爱。
不过,胡乔木瞒报钢铁产量指标这件事,让毛主席很是生气,他直截了当的质问胡乔木:你只是一个秘书,副主席的意见,你为何隐瞒不报?
听到主席的质问之后,胡乔木表现的非常愧疚,认为自己误了大事,但他在思索良久之后,胡乔木说出了自己当时的考量。
首先第一点:在第八届七中全会之前,陈云就多次向毛主席提出,想要修改钢铁的产量指标。
但陈云每次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毛主席都告诉他:不要在事情没有开始进行之前,就说这件事完不成,结果还得从实践中得出来才对。
而第二点就是:毛主席每天日理万机,胡乔木不想让这些早就有了定论的事情,再去给毛主席增加工作量。
听了胡乔木的考量之后,毛主席认为,胡乔木考虑的有几分道理,但他说的“实践出真知”,并不是指的每件事都一定要全部做一遍。
当时,陈云除了表达自己的看法之外,还提交了这两年的钢铁产量报告,而这样的报告,本来就属于“实践”的一种,既然他们能够通过去年的钢铁产量,来判断今年的产能,那为什么不能按照陈云的意见去修改呢?
听完了毛主席的教导之后,胡乔木显得更加惭愧了,但毛主席并没有在这件事上过多责怪胡乔木,只是让他写了一份检讨,并且让他从今往后,做好文件信息的筛选工作,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纰漏。
随后,毛主席接受了陈云的意见,对第二年的钢铁产量指标做出了修改,将1800万吨改成了1300万吨,果不其然,第二年的钢铁产量,刚好是1387万吨,刚刚超过陈云制定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