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一生曾访华近百次,并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两人相谈甚欢。
在基辛格的外交生涯中,他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仅在1973年,基辛格就两次来到中国,与毛主席就中美关系和国际局势密切谈话。
然而这一次会谈,并没有之前的那样融洽,甚至于说毛主席对此“雷霆震怒”。
11月12日下午,周总理和外交部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陪着毛主席,来到中南海与基辛格会见谈话,但由于美方在台湾问题上过于暧昧不清,以至于主席心中有些不快。在之后的几天里,周总理叶帅等人,依照毛主席谈话精神,与基辛格继续商讨双边问题。
可11月17日,毛主席在听了汇报工作后,专门找到周总理,批评他在同基辛格的谈判中“说错了话”“态度软弱”。
那么,当时基辛格是带着怎样的目的一年内来到中国两次?在会议上又发生了什么?毛主席为何要说周总理说错话了?
基辛格访华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成为了1949年以来访问中国大陆的首位美国高级官员。此举不仅是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也撬动了国际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此次秘密派遣基辛格访华,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的。
当时的我国已经受到美国封锁、遏制、敌视政策,长达二十多年之久了,可以说中美关系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然而,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迫使美国不得不转变对华策略。
那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大不如前:核垄断不复存在;西方国家和日本在经济上的快速崛起;“老对手”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对外全面扩张态势逼人等等。
一切的一切,都使得美国急需找到一个突破口打破僵局,而这时中国恰好进入了它的视线。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看到了东方醒狮身上的无限潜力,他期盼与中国改善关系,有助于帮助本国度过难关。
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密使基辛格的到来,对中国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日趋恶化,1969年3月发生的珍宝岛事件,则是成为了中苏关系的转折点。中国的安全不仅受到了严重威胁,更是让中国认识到苏联或许是个比美国还要危险的敌人。
如果此时缓和中美关系,有利于抵抗苏联的威胁,也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大业,同时还可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打开外交新局面。
总之,中美踏出改善关系的这一步,是撼动国际格局的重要举措,也为双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美国的侧重点是,如何破坏中苏关系,拉拢中国,打击苏联,以达到巩固自己世界霸权地位的目的;而中国则比美国考虑的更加深远一些,不仅有意联合美国抵抗苏联的威胁,更是要通过配合美国打开中国外交,打开中国的大门。
虽然两者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却有着高度的互补性。就这样,中美从相互试探走向“心照不宣的同盟”关系。
为了能够快速的与中国打好关系,1971年,尼克松派出基辛格秘密访华,而之所以基辛格能摆脱西方国家的耳目,顺利到达北京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则是用了一个妙计。
基辛格先是对外公布自己的行程是印度,后再去巴基斯坦,但实际上抵达巴基斯坦是,佯装肚子疼,对外公开宣布取消欢迎宴会,去往山区养病。
以此混淆外界的注意,而他本人则是趁着这个空档,秘密飞往他们心中的神秘东方大国——中国。
不过为了保密,基辛格起初并没有出现,而是到唐龙兵一行人乘机返回北京时,才露出真容。刚开始,双方见面时的氛围有些紧张,但等到基辛格将自己巧妙来到中国的计划和盘托出后,周围的气氛才得以缓和。之后,中美双方就各自关切的问题展开了会谈。
在基辛格停留的48小时内,周总理等人与之会谈了17个小时,最终他们达成了协议。
也正是因为这次会晤,基辛格对这位神采奕奕的的总理阁下留有了深刻印象,而他与周总理的友谊继而发展成与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一直持续至今。
但谁知1973年,周总理与基辛格的同年第二次会谈,却受到了毛主席和政治局的严厉批判。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场误会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再次来到中国访华,这是这一年里他第二次来访中国了。周总理还是一如既往,坚守“外交无小事”的原则,谨慎的对待每一场外交,这一次也不例外。
本以来此次会谈会与之前一样融洽,可事实却与之相反,不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甚至于毛主席对此“雷霆震怒”,严厉批判了周总理。
11月12日下午,周总理和外交部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陪着毛主席,来到中南海与基辛格会见谈话,但由于美方在台湾问题上过于暧昧不清,以至于主席心中有些不快。
在之后的几天里,周总理叶帅等人,依照毛主席谈话精神,与基辛格继续商讨双边问题。总理非常谨慎,没有给准话,而基辛格也是外交的高手,二人你来我往的“过招”,谁都不相让,最终双方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可11月17日,毛主席在听了汇报工作后,专门找到周总理,批评他在同基辛格的谈判中“说错了话”“态度软弱”。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周总理在与基辛格会面结束后,《人民日报》上刊登了访华公报。汇报上称,周总理与叶帅在谈判中,态度有些软弱,“屈从于美方”,犯了错误,没能好好贯彻毛主席谈话精神。
这时候,毛主席在听取到了不正确的汇报后,也认为周总理、叶帅在中美会谈中态度软弱,犯了错误,于是就召集周总理和外交部相关成员开会,批评了他们在此次会谈中的问题。
会后,周总理向毛主席做了检讨,表示自己在中美会谈中“做的不够好”,今后会加以反思和改正。
也是有了毛主席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开了好几次会,抓住这件事情不放,严厉指斥了周总理和叶帅,甚至还污蔑周总理是“错误路线的头子”等等,江青还要求在政治局内部,再添加常委的位置,而人选则是她自己和姚文元。而政治局批判周总理的具体情况,受批判的周总理和叶帅从来都没有对外界讲过。
参加会议的邓公等人,也没有见过对于此次批评会议的文字记录,只能根据当时在会场外的人员回忆,窥得一丝当时的情形。
当时的情况据场外的人回忆,当时周总理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政治局会议,按照往常的做法,工作人员会将饭菜送入会场,然后他们会边吃饭边开会。可这一次,当服务员把饭菜送入会场后没多久,周总理就把饭退了回来。
饭菜丝毫未动,显然周总理是一点也没吃,原路退了回来,当时在会场外的工作人员还很纳闷,随即便询问服务员,可服务员却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于是,他们先把饭菜端回了厨房,等一个小时候再送来,当时众人还没有发觉异常,只认为周总理太忙了,以至于没有时间吃饭,因为这种事以前也发生过,只不过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周总理没有捎“等一下再吃”这句话。
又过去了一个小时,刚送进去的饭又退了回来,服务员还传话说,总理说他不吃饭,也不叫再送吃的进来。
这怎么能行啊,周总理身体本来就已经大不如前了,如今不吃饭还怎么得了呢,但眼见总理的态度那么坚决,众人也没有办法,思考了一番后便商量着,就算不吃饭,该吃的药还是要按时吃的。
于是就请服务员把药送了进去,这次总理没有退回来,按时把药吃了,所有人才稍稍放下心来。
几个小时后散会了,随行的工作人员看到周总理是第一个出来的,不过他的脸色有些难看,人显得也很疲劳,便对周总理关心的问道:“您有什么不舒服吗?”“没有。”周总理的语气低沉。“饿吗?”“不饿。”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起床,周总理只吃了一杯豆浆和一个鸡蛋。
所有人都十分担心,于是就和保健医生交换了看法,虽然不知道总理为什么不吃饭,但总觉得今天的会不太正常。医生还说,这种情况,对心脏不利。
所以众人便守在办公室外,隔十几分钟就轻轻的打开总理的门,查看总理的情况,只见周总理还是那样聚精会神的批阅文件,和往常无异,一直工作到深夜,才离开办公室。
对于所有人而言,这件事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至于当时是什么情况,也只有会上在场的人清楚了。
直到后来毛主席与周总理,一同会见尼泊尔的国王和王后时,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良久,笑着说道:“恩来啊,现在这些小将都不好惹啊,我们把他们带上来,整了你,也整了自己。”
可见,毛主席对周总理依旧十分信任和支持,而中美会议批评周总理的事,则是一个误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