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骑救主……关羽,曾经的蜀汉英雄,万人敬仰。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位曾经的英雄,最终却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关羽之死,究竟是性格使然,还是另有隐情?
——【·蜀汉崛起与荆州之重·】——»
赤壁之战后,刘备算是起来了,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就跟开了挂似的。先是火烧赤壁,接着拿下荆州,又进了益州,最后汉中也到手了。蜀汉的地盘是越来越大,可俗话说得好,盛极必衰。

关羽这一败,蜀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荆州丢了,根基都动摇了。想当初,刘备入川夺取益州,也是冒险之举。
他借口帮刘璋抵抗张鲁,带着庞统就去了,却把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得力干将留在了荆州。为什么呢?

因为刘璋也忌惮刘备,特别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名声大噪,要是带他去,刘璋肯定睡不着觉。这一步棋走得险,但也体现了刘备的战略眼光。
很多人说关羽是自己作的,太骄傲自大,战略上也犯了错。但仔细想想,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光是一个武将的个人问题,里头牵扯到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战略决策,水很深。

关羽更像是一枚棋子,被时代和权力斗争裹挟着,身不由己。想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义薄云天,谁不敬佩?
可到了蜀汉后期,武将的作用被削弱了,诸葛亮掌管军政大权,武将的立功机会少了。
关羽心里肯定不舒服,特别是马超、黄忠这些后起之秀也成了五虎上将,跟他平起平坐,他更觉得脸上无光。

那关羽到底是怎么死的?真是因为他自己性格不好吗?有没有可能是被蜀汉高层当了牺牲品?
赤壁之战刚结束,刘备就从孙权手里“借”来了荆州。这地方好啊,北边是中原,南边是巴蜀,东边通吴会,西边控南蛮,兵家必争之地。

“借”荆州给刘备扩张提供了跳板,但也埋下了祸根。说白了,“借荆州”就是口头说说,没签合同,以后肯定要扯皮。孙权当时是没办法,先答应了,但心里一直惦记着荆州呢。
刘备拿到荆州后,也没闲着,立马开始谋划入川。他需要更大的地盘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荆州只是个跳板。
而孙权和周瑜也盯着益州,觉得刘璋太弱,可以取而代之。周瑜先下手为强,可惜半路病死了,这才给了刘备机会。

关羽守着荆州,刘备在益州和汉中打得火热。刘备入川后,庞统在落凤坡被射死了,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同时,曹操也在北边攻打汉中,刘备的后方受到了威胁。
为了尽快拿下益州,刘备把除了关羽之外的所有人都调去了益州,可见当时情况的紧急。

——【·襄樊之战与联盟破裂·】——»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一方面是想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牛,另一方面也是配合刘备的战略,牵制曹操,给刘备减轻压力。
关羽出兵前,他手下的人已经在荆州活动了,说明这仗不是他一个人决定的。但是,这场仗没有刘备明确的支持和统一指挥,关羽赢了开头,后来就孤立无援了。

关羽当时是前将军,五虎上将之首,还有“假节钺”的权力,这说明他在荆州的地位很高,有一定的自主权。
但他发动襄樊之战,很可能是刘备默许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汉中之战,给曹操制造压力。
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关羽名声达到了顶峰,但也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这下俘虏太多,粮食不够了。关羽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抢了孙权在湘关的粮食。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孙权新仇旧恨一起涌上来,决定和曹操联手对付关羽。
还有,关羽之前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请求,还说了些难听话,“虎女安能嫁犬子”,彻底激怒了孙权,加剧了孙刘联盟的破裂。这下好了,曹操和孙权一起打他,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败走麦城。

刘备对关羽的困境,表现得挺冷漠的,既没派兵支援,也没送粮食。关羽几次向诸葛亮求援,也没得到回应。
这是刘备真没办法,还是另有隐情?关羽败走麦城后,派廖化去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救,结果两人拒绝了。这两人是刘备的义子和亲信,他们的拒绝,很可能代表了刘备的态度。

所以,刘备当了汉中王,更像把整个蜀汉的运营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他更依赖诸葛亮,是因为他相信诸葛亮能把事情做好,自己腾出手来负责更高层次的战略和外交。
理解了这点,就能明白刘备“不作为”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信任和放权的领导艺术。
——【·蜀汉权力格局与战略分歧·】——»
汉中之战后,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更稳了。文官集团对他言听计从,武将虽然名义上听刘备的,但实际上也越来越受诸葛亮的影响。这种权力转移,在关羽之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在汉中之战后,主要精力放在了内政上,制定法律,规范赋税,建立蜀汉的行政体系。这说明他已经开始从一个单纯的军师,转变为一个治国理政的政治家。
关羽和诸葛亮在战略理念上不太一样。诸葛亮主张联吴抗曹,稳扎稳打,关羽更喜欢单打独斗,主动出击。这种分歧,在襄樊之战中就暴露出来了。

关羽孤军深入,没考虑大局,最后酿成悲剧。诸葛亮走之前反复叮嘱关羽要和东吴搞好关系,关羽不听,最后自食恶果。
刘封、孟达不救关羽,确实有地理因素和防守任务的考虑,但也反映了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关羽虽然是刘备的兄弟,五虎上将之首,但在蜀汉的权力格局中,他的地位也不是铁打的。

关羽的骄傲自负,得罪了不少人,这也是他危难时没人帮的原因之一。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并不好,甚至还曾经因为马超、黄忠的任命而对诸葛亮心生不满。这或许也是诸葛亮没有全力救援关羽的原因之一。
关羽一死,对蜀汉的打击太大了。荆州丢了,蜀汉失去了北伐中原的据点,在和曹魏、东吴的对抗中也处于劣势。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暴露了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战略失误,为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荆州的丢失,也让刘备失去了与孙权谈判的筹码。他为了夺回荆州,不惜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大败而归,蜀汉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白帝城托孤,是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决定。他把蜀汉的未来交给诸葛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防备。刘备让李严和诸葛亮一起辅政,就是为了制衡诸葛亮的权力,防止他一家独大。

刘备托孤的时候,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表明他对诸葛亮寄予厚望,但也包含着一定的试探和警示。
——【·结尾·】——»
诸葛亮是不是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忠于的是汉室,还是刘备?这可能永远是个谜。但从他后期的治国策略来看,他更像个务实的政治家,而不是一味忠于某个人。
他力排众议,坚持北伐,可能不完全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而是为了蜀汉的生存和发展。

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后,事必躬亲,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他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也体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和责任感。
诸葛亮最后病死五丈原,没完成北伐大业,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蜀汉的悲剧。关羽之死,是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诸葛亮再怎么努力,也没能改变蜀汉最终灭亡的命运。

权力、忠诚、战略,在历史的长河里交织碰撞,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关羽之死,不是简单的战败,而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和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
它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问: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命运怎么把握?如何在权力和忠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信息来源·】——»
《三国志》
关羽败亡与刘备的关系——《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8-71,共4页
刘备关羽关系新探——《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9-13,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