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堂兄林育英两次改写历史,死后主席为他抬棺,直言林彪不如他

我还是喜欢任性的你 2024-12-08 16:45:23
毛主席唯一一次抬棺:林育英什么来头?

1940年4月30日,林育英受邀出席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大会开始后,林育英振作精神走上主席台,开始了自己的演讲。然而还不到10分钟,他突然一头栽倒,幸好身边的工作人员眼疾手快,一把抱住了他,才没让他摔伤。

林育英被送入医院进行抢救,虽然抢救手术很成功,但医生认为他脑溢血的后遗症非常严重,此后可能很难再站起来了。

林育英出院后,毛主席经常抽出时间到他的住处去看他,安慰他不要太操心,要专心养病,保重身体。

然而,1941年8月,数架日军飞机飞临延安上空轰炸,其中一颗炸弹正好落在了林育英窑洞的门口,窑洞被炸得剧烈晃动,巨大的爆炸声让衰弱的林育英备受刺激,此后他的病情急速恶化,身体开始出现水肿,警卫员将他紧急送往延安中央医院进行抢救。

医生经过检查发现,此时林育英的心脏比普通人大三倍,肝脏和脾脏也出现了扩大,包括肺和肾脏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毛主席指示中央医院全力抢救,但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想要彻底将他的病情扭转过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1942年初,林育英得知自己的堂弟林彪已经疗养结束,从苏联回到了西安。他便立刻托人给林彪送去口信:我快不行了,希望你尽早回延安,我们见一面。

2月14日,收到口信的林彪匆匆赶回延安,林育英嘱咐他说:育蓉啊,我们林家三兄弟中,去世最早的是育南,他死得不明不白……他是你和我革命的领路人,能文能武,才华横溢。我们如果不为他说几句公道话,不仅对不起党,也对不起他。这件事你要好好记住,算是我最后的嘱托。林彪听后连连答应。

半个月后,林育英病情进一步恶化。3月5日,他叫来妻子说,自己革命20多年,却未能看到革命胜利,心中深以为憾。他死后,希望组织能将他安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让他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看着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一天后,林育英病逝于延安中央医院,享年45岁。当天下午,中央成立了由李富春、林彪、邓发等人牵头的林育英治丧委员会。

林育英的英年早逝让毛主席非常伤心,他不仅亲手写了一幅“忠心为国,虽死犹荣”的挽联,还提议林育英的灵柩要由包括他在内的几个主要领导人亲自来抬。

3月9日,林育英的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校门前举行,由任弼时主祭,李克农宣读祭文。数万人冒着纷纷细雨出席了这次公祭。

在林育英的公祭仪式结束后,毛主席、朱德、任弼时、徐特立等人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安葬,毛主席是抬棺人之首。这也是史书中毛主席唯一一次为他人抬棺。

1942年3月6日凌晨1时45分,林育英逝世于延安。他死后,毛主席亲自为其守灵并执绋抬棺至墓地,这在毛主席的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

林育英:两次改写历史,功垂史册

林育英是谁?他为何能享受如此殊荣?不夸张地说,林育英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两次扭转了历史,深刻地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命运。

林育英第一次改变历史,是他促成了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和国内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的脚步越加急迫,而蒋介石坚持“安内攘外”,各军阀分庭抗礼,红军在艰难中求生存,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抗日战线。

另一方面,自希特勒的纳粹党上台后,共产国际越来越意识到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最终于1935年7月的共产国际七大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最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决议。

为了将这一决议传回国内,共产国际决定派出一位立场坚定,经验丰富,且有足够威望的同志回国。陈云和陈潭秋都认为林育英是最佳人选。于是林育英化名张浩,乔装成皮货商人,一路历尽艰辛,最终抵达瓦窑堡。根据林育英带回来的决议精神,中央随即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在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历史学家一般认为,遵义会议只解决了军事上的问题,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和策略上的问题。

在瓦窑堡会议之前,以王明、博古为首的一些人坚持错误的“关门主义”政策,拒绝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等“中间势力”,导致红军孤立无援孤军奋战。

毛主席长期以来都反对这种策略,认为关门主义是孤家寡人的策略,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只是他的声音长期以来被王明博古一派压制,林育英带回的七大决议精神,有力地支持了毛主席的正确主张,一举扭转了红军长期孤军奋战的局面,为全国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学家杨奎松认为,没有瓦窑堡会议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就不会有后来的西安事变。因为如果坚持关门主义,红军就不存在与张学良、杨虎城联合的基础,福建事变就会再度重演。

林育英对党和红军的另一大贡献是:他对促成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张国焘自恃四方面军实力强大,擅自率部南下抵达四川。回国后,林育英根据中央的建议,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出面做张国焘的工作。他强硬地要求张国焘取消其自行另立的“中央”,改名“西南局”。应该说,林育英的调解是张国焘放弃“第二中央”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林育英的居中联络,张国焘放弃自己错误立场的时间一定会被大大推迟。

林育英还多次敦促张国焘率部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在他的推动下,1936年7月张国焘最终同意北上,到达后,林育英代表中央迎接了他们。自此,红军三大主力完成了历史性的会师。中国工农红军得以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下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抗日。

林氏三兄弟:有可能出两位开国元帅?

1924年5月,林彪产生了报考黄埔军校的想法,他的堂兄林育南回信表示赞同,他充满预见地说: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军事解决问题。我和你八哥(林育英)搞党务、工运,你搞军事,我们林家三兄弟就各有所长。

林育南的这段“预言”是非常准确的,后来,林育南和王明等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由于叛徒出卖,离奇牺牲,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难解的谜团。林彪以他杰出的军事才华立下了赫赫战功。林育英则在从苏联回国后,一举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功勋卓著,名垂史册。林育英和林育南林彪各自在他们的领域内创造出了成绩,被并称为“林氏三兄弟”。

林育英的成就并不止于此,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29师成立,刘伯承为师长,林育英担任政委。毛主席对林育英信赖有加,他曾对林彪说:你不如育英。林彪听后也只能点头称是。

129师的老参谋长李达将军,后来曾多次深情回忆林育英在129师工作一年多时间中的贡献,认为他在历史转折关头给129师开了一个好头。这个评价是公正客观的。

林育英在129师工作期间,由于头部的伤病复发,经常都要戴着健脑器工作。后来他的伤情不断加重,导致他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1938年1月,林育英的病情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刘伯承专门就此事向中央做了汇报,并建议中央将林育英接回延安进行治疗,另派一位政委到129师工作。毛主席和张闻天等人商量后,听从了刘伯承的建议。

作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政委,如果没有生病早逝,一直留在军队中工作,林育英在建国后很有机会可以获得大将乃至元帅军衔。

而林育英之所以身体不好,和他过去革命岁月中的两次受伤有很大的关系。

1925年,林育英参加“倒段反奉”万人大会,在遭到军警包围后头部被刺伤,由于未得到及时治疗,从此落下了偏头痛的病根。1930年11月,林育英在东北工作期间,遭到叛徒出卖,被日本特务逮捕,关进了抚顺警察署监狱。他被囚监狱一年多期间,遭到过日军的多次毒打,健康状况严重受损。

林育英病逝后,《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张浩同志积劳成疾病逝》的消息,《新华日报》发表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这两份报纸都对林育英一生的贡献和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中国职工运动领袖,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优秀的战士之一。同样的,他在工作中实事求是的态度,多年之后仍被郭述申萧克等将领纪念追思。

毛主席曾为林育英手书八字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这是很高的评价,也是大家的心声。林育英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为党和人民立下的功绩,他忠诚炙热的爱国精神,他无畏战斗的光辉事迹,必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