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嘲央视最丑女主持,巅峰时提辞职只拿低保,今59岁与小狗为伴

具光阅览趣事 2024-11-15 04:52:22

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央视主持界,张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她凭借独特的才情和专业素养,带领《半边天》节目收获了大批忠实观众,帮助无数女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只是,成名的背后,张越所承受的并不仅是掌声与鲜花,因为没有惊艳的外貌,她被人称为:“央视最丑女主持人”。

之后,她在事业巅峰期离开了央视,放弃了光环与稳定的收入,甘愿过上了领低保的生活。

如今,59岁的张越,过起了极为普通的日子,也一直与她的残疾小狗相依为伴。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张越义无反顾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少时自卑的“丑小鸭”

1965年,张越出生在北京。

张越的童年,其实是一段不甚温暖的回忆。

在其他孩子结伴玩闹的年纪,张越只能独自坐在角落看着别人,因为没人愿意和她玩。

这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而是她的外貌。

这种差异在孩子们的目光下被无限放大,男孩们常会开些恶作剧般的玩笑,笑她“长得怪”,女孩们也会暗自指指点点。

后来,当同龄女孩开始被称赞“可爱”或“漂亮”时,张越却不断从外界获得相反的暗示,这让她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自信。

这也导致她养成了低着头行走的习惯,不敢轻易与他人对视。

幸而,父母并不打算让女儿因为容貌而被生活定义。

他们会温和地开导张越,用心告诉她,生活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皮囊,而在于内心的丰盈。

父母也常常叮嘱她,外貌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但知识和才华却可以成为自己的铠甲。

张越就在这样的教导中,开始用学业和书本充实自己。

年少的张越从此将学习当作自己的唯一出路,她坚信如果成绩足够优异,便可以挣脱那些冷眼与嘲讽。

她常常挑灯夜读,别人下课休息时,她还在自习。

1978年,张越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的重点中学。

与过去低调怯懦的形象相比,这样的成就让张越多了些许自信。

与此同时,尽管长相没有改变,但同学们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大家不再只盯着她的外貌不放,反而开始注意到她的学习成绩和努力。

1984年,张越凭借优秀的成绩顺利考入了首都师范大学。

她不再是那个畏畏缩缩的小女孩,而是一个在知识和自信的加持下逐渐展翅的“丑小鸭”。

机缘巧合踏入央视

大学毕业后,张越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财会学校当一名语文老师。

对于许多人而言,这是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特别是在那个年代,拿到这样一份“铁饭碗”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选择。

但对张越来说,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张越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深深的热爱,父母的书柜便是热爱的源头,再加上当时自卑,她便总是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

这让她渴望更多的表达机会,更希望通过文字与观众分享她的所思所感。

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张越开始向杂志社投稿。

之后,张越的作品很快得到了专业认可,她甚至有机会参与一些编剧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我爱我家》这部情景喜剧红遍大江南北,而其中的一部分故事正是出自张越之手。

随着编剧工作的顺利展开,她的视野不断拓宽,逐渐在行业内积累了口碑。

也许正是这种才华和积累,让她意外地获得了另一份重大机会。

1995年,央视正在筹划一个新节目,名叫《半边天》,是一档专注女性话题的栏目。

节目组希望能找到一位既有深厚文学功底,又能与女性观众建立深刻情感链接的主持人。

张越的经历和特长让她成了合适人选。

起初,导演组对张越的外貌存有疑虑,因为她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形象”。

但张越用她沉稳的气质和从容的谈吐,打消了节目组的顾虑。

她在试镜时展示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表达方式,恰恰是节目所需要的。

且《半边天》栏目并不需要一个传统的花瓶主持人,而是需要一个能够与观众真情对话、理解他们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引导者。

就这样,1995年,张越正式入职央视,而她主持的节目一经播出,便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尤其是女性观众,她们在张越的言语中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和理解的知己。

成名后的孤独与挣扎

随着《半边天》栏目逐渐在央视站稳脚跟,张越的名字也逐渐在观众中传开。

她的主持风格独特,不同于传统的端庄得体或是热情洋溢,她的主持中多了一份冷静和理性。

面对来访的嘉宾,她总是静静地倾听,再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回应她们的故事。

这种冷静的风格在荧幕上独树一帜,也让无数受困的女性观众找到了倾诉的对象。

只是,尽管节目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和信任,张越的主持之路却并没有因此而轻松。

原因除了她的长相备受质疑,被人称为“最丑央视女主持人”以为,更多的是工作本身问题。

她的节目内容大多围绕生活中的困惑和困境,特别是聚焦于女性在社会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境遇。

作为主持人,她不仅要深入理解每一位嘉宾的故事,还要带着同理心,与她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这些故事中充满了辛酸、迷惘甚至是绝望,张越几乎每次主持结束,都带着沉重的情绪离开录影棚。

一次又一次,她默默地承担着这些情绪的冲击。

且长期置身于这种情感的漩涡中,让张越的内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录制结束后的她,常常感到一种无形的疲惫,这种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心理负担。

她试图排解,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深地陷入在这些复杂的情绪之中。

渐渐地,张越觉得自己似乎被这些故事包围了,有时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些是嘉宾的生活,哪些是她的生活。

她意识到,节目带给观众的共鸣,某种程度上也在一点点消耗着她的心力。

就在这种压力下,张越开始感到自己的精神逐渐逼近崩溃的边缘。

她多次向自己提出疑问:“我所做的,真的值得吗?”

这些疑惑不仅仅是对职业的审视,更是一种对生活价值的深刻思考。

一次偶然的节目争议,彻底将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次,她在节目中表达了对一位嘉宾选择的看法,虽出于好意,但在观众中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指责。

许多观众认为她的观点冷漠甚至缺乏同情心,社交媒体上瞬间充斥着各种批评声,指责她“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理解别人的痛苦”。

面对汹涌的指责,张越没有辩解,她只是静静地接受着。

与此同时,这一切让她不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与观众的期望产生了疏离?是否因为身处高处,自己不再能体会到普通人的情感?

这场舆论风波成为了张越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承受这些外界的评判和内心的挣扎,也逐渐萌生了离开央视的念头。

清贫生活

最终,在经历了多年央视主持生涯的风风雨雨后,张越终于做出了一项艰难的决定:离开。

这个决定让周围的朋友和观众都大为震惊,甚至有不少人为她惋惜不已

毕竟她放弃了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也舍弃了光鲜的公众形象。

但对于张越而言,这次放手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选择。

离开央视的生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般轻松和安逸。

张越没有了工作带来的稳定收入,只能靠微薄的收入维持日常开销,甚至一度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生活虽清贫,但张越内心并不觉得空虚。

她终于有时间重拾自己的写作爱好,倾心于文字和故事之中。

她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与小狗一起度过的点滴,并将这些文章发表在小众的刊物上。

尽管读者并不多,但她的作品却充满了温情和真实。

张越没有结婚,在她家中,唯一的伴侣是一只小狗。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这只小狗有些残疾,行动并不方便,和她一样显得有些“特别”。

张越对这只狗倾注了全部的温柔和关爱,每当清晨,她都会牵着小狗在街巷中散步。

或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波折,她与小狗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厚的依赖,彼此陪伴,彼此取暖。

张越的选择让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对于她而言,这种平凡却自由的日子正是她所渴望的。

她不再需要用精致的妆容掩盖自己的疲惫,不再需要应付那些带着审视目光的观众和同行。

她现在过得简单而充实,日复一日地陪伴着小狗,在阳光下散步,在安静的午后写作。

结语

张越的人生,最终回到了自己手中,她不再是别人口中的传奇,也不再是观众眼中的“另类”,她只是一个遵从自己内心生活的普通人。

如今,张越59岁了,她的故事也早已淡出公众视野,但它却无声地激励着那些在现实面前挣扎的人们。

张越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是否忠于自我、活得自在。

张越的这一生,也许不再是传奇,但她却用平凡的脚步走出了一个独特的故事。

信息来源:央广网 2022年6月24日 关于《张越:有机会还愿意做《半边天》》的报道

新华社客户端 2022年4月30日 关于《文津读书讲|对谈张越:从阅读中发现超越历史苦难的伟力》的报道

0 阅读:0

具光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