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的名将写了不少,这篇要聊的人名气不大,但战绩过硬,曾击败过入选武庙的孙吴名将陆抗。
他就是罗宪。
蜀之子贡
罗宪是襄阳人,虽然同属荆州派,观其后来的仕途,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原因是什么呢?
罗家是从荆州逃难而来(父蒙,避乱於蜀,官至广汉太守),那就算不得荆州派的嫡系。
罗宪的父亲罗蒙到没有在意官职,反而对罗宪的教育极为重视,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罗宪13岁时就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
后拜益州有名的大儒谯周为师,罗宪平时乐于施舍,为人坦诚正直,广受大家的赞誉,同学们都称其为“子贡”(周门人称为子贡)
有意思的是,罗宪后来去走了一条与老师谯周完全不同的道路。
谯周作为主和派的代表,写出了广为人知的仇国论,大大削弱了蜀汉的抵抗意志。
邓艾从阴平小道偷袭,长驱直入,逼近成都。此时的蜀汉上下还没有放弃抵抗,有人认为蜀吴联盟,可以东投永安,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高山险阻,可以去南中打游击战。
结果,被谯周一一驳斥,刘禅最后听从其主张,举国投降邓艾(於是遂从周策)
蜀汉灭亡,谯周“功劳甚大”。还在剑阁抵御钟会的姜维得知后大怒,军中将士也纷纷挥剑怒砍石头,来发泄心头的愤怒(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那么谯周的好学生罗宪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
先介绍下罗宪的官宦生涯。
延熙元年(238年),刘禅立其子刘璿为太子,罗宪担任太子舍人,后奉命出使孙吴,得到江东名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再使于吴,吴人称焉)
执掌朝政的蒋琬、费祎、陈祗陆续病死,大将军姜维又一直在外掌兵,宦官黄皓开始弄权。罗宪瞧不上他,为黄皓憎恨,借故将他贬为巴东太守。
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
巴东太守怎么说也是二千石的大官,黄皓此举并不像是打击政敌,反倒有点惹不起躲得起的感觉。可见即便到了蜀汉末期,其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权斗并不激烈,想想司马氏掌权后杀了多少名士!
然而毕竟是从中央被排挤出去,这点也再次印证了罗宪朝中无人的窘迫。
介绍下蜀汉的权力架构:
黄色:荆州、刘备从龙旧勋
蓝色:益州本土派
即便黄皓弄权,同为荆州派的诸葛瞻、董厥仍先后担任卫将军,辅国大将军,二人后来共同执掌尚书台。
好在都督巴东军区的右大将军阎宇很赏识罗宪,让他做了自己的副将。
魏国大举南下后,朝廷急征阎宇西还。保卫成都自然是头等大事,为此阎宇带走了大部主力,只给罗宪留下两千人,让他守卫永安。
不久汉中失陷的消息传来,永安城内局势骤然混乱,人心惶惶,连长史都弃城逃走。罗宪快刀斩乱麻,将肆意造谣的人当众斩首,城中军心方才安定。
此时的罗宪已经表面了自己的立场,即便朝廷没有重用他,他依然是蜀汉的坚定拥护者,他绝不会走老师的投降之路!
然而不久,他就要遭遇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
永安奇迹
刘禅降魏的消息传来,罗宪方才整军等待魏军接收(得后主委质问至,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
就此此时,吴国突然发难。
原来得知魏国南侵后,吴国皇帝孙休依据蜀吴同盟条约,一开始是决定全力援蜀的。他调派两支军队,一路由大将军丁奉统领,向魏国寿春挺进,试图进攻魏国本土来牵制魏军,另一路由大司马施绩和将军留平指挥,计划从荆州出兵救援蜀汉。
结果吴国上下都没想到,之前屡次主动攻魏的蜀汉竟然短短几个月就降了。
摆在孙休面前有两个选择:1、停止救援,收兵回国;2、趁机瓜分蜀国。
从道义角度,应该选第一个,毕竟是盟友,落井下石不够意思。
但孙休深知,一旦蜀汉垮台,吴国独力难支,更难抵挡北方的强权。何况功利的基因已经深刻地印在了吴国,偷袭江陵的那一幕又回荡在他的面前,既然蜀汉已经倒下,不妨抓紧抢占其尚未交出的领土。
管他的什么道义,抢地盘要紧。
在这个背景下,原本准备前去救援蜀国的军队直接开赴永安城,吴将盛曼忽悠罗宪,让他开门放吴军入城(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
此举被罗宪识破,罗宪命参军杨宗怒斥吴军:你们连城中的一撮土都别想得到,何况是城门呢!
接着,罗宪赶紧召开“思想动员大会”。
蜀汉事实上已经亡了,永安守军也不知道西晋会如何处置他们,怎么让将士们重新凝聚斗志,抵抗吴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罗宪发表了慷慨陈词:蜀将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
这段话讲的很有水平
1、蜀将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
古人重信,对于不守信的人往往会鄙夷之。
2、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
这句才是最关键的,我们这个系列一直讲人性本利。罗宪直指最根本的核心问题,蜀汉已亡,吴国如何能得长久,如果投降吴国后又被晋国俘虏,那下场还用多说嘛!
演讲完后,效果很好:永安士人皆愿为之效。
军心统一,就可一战了。罗宪趁夜衔枚出兵,盛曼毫无防备,被罗宪击溃。
第一波挡住后,吴军的第二波很快又来了。
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
钟会在成都叛乱后,蜀地大乱,孙休觉得机会又来了,于是遣抚军将军步协攻打永安。
罗宪加紧城防的同时,遣杨宗突围北上,向安东将军陈骞告急,同时向司马昭送上文武印绶及人质。
没有比人质更难让对方放心的了。。。。。。
然而送信的使者来回需要时间,司马昭还在处理蜀地内乱的后续事宜,一个小小的永安他会不会摆在紧要序列呢?
无论如何,现在只能罗宪自己。
结果,之前毫无军事经验的罗宪再次打出惊人战绩,只有二千人马的罗宪主动出城,大破步协军。
孙休听闻步协战败后,勃然大怒,本想偷鸡的,结果赔了两把米!!!
不行,现在不是要不要拿下永安的问题了,这已经事关吴国的颜面和战斗意志,如果连一个已经亡国的小城都拿不下,吴国将来还怎么面对晋国的进攻?
孙休出动了第三波也是最猛的一次攻势,派镇军将军陆抗率三万人增援,与盛曼、步协及征西将军留平共同围攻罗宪。
对比双方实力::
罗宪: 陆抗
兵力:两千人 三万人
援军:未知数。 荆州还有后备军
粮草:越来越少 吴国有强大水师,粮草无忧
以陆抗的能力,拿下永安应该问题不大。
结果从二月一直打到六月,吴军就是拿永安毫无办法。
然而城里的罗宪也快撑不住了,有人劝他向南出牂牁,或北奔上庸。
罗宪拒绝:如果遇到危急,就抛弃部下,这不是君子所为,我宁愿毕命于此,也要与永安将士、百姓共存亡(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於此矣)
没啥好说的,有这样的领导,同死又有何妨。
蜀汉即便灭亡,仍有姜维、罗宪这样的义士,皇叔、丞相的忠义之风如能代代相传,又何来后面的五胡之乱!
七月,魏国的援军终于来了,魏荆州刺史胡烈率步骑两万攻打孙吴重镇西陵,陆抗担心腹地受胁,遂引军退还,自此永安之围解除。
罗宪一战成名!
罗家后人
战后,司马昭拜罗宪为凌江将军,令他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武陵太守。
泰始三年(267年)冬,朝廷征召罗宪入朝,进位为冠军将军、假节。
泰始四年(268年)三月,罗宪跟随司马炎在华林园侍宴。司马炎诏问蜀国大臣的子弟,又问先辈适合时宜可用的人,罗宪推荐了蜀郡人常忌、杜轸、寿良、巴西人陈寿、南郡人高轨、南阳人吕雅、许国、江夏人费恭、琅邪人诸葛京、汝南人陈裕,司马炎都予以召见并加以任命,这些人后来全部闻名于世。
从这些人的籍贯可以看出,罗宪荐才不分地域,不分亲疏,唯才是举,真乃大才。
有诸葛瞻、罗宪、霍弋等人辅佐,蜀汉未必会亡。
之后,司马炎仍让罗宪镇守巴东,罗宪不仅发兵袭取了吴国的巫城,还上陈伐吴之策。
他死后,其子罗袭后为凌江将军,统其父部曲。但最出名的还是罗宪的侄子罗尚。
益州刺史赵廞谋反,朝廷拜罗尚为平西将军、假节,兼领护羌校尉、益州刺史,率军入益州平乱。
如果罗尚不死,西晋会否丢失益州还很难说,这点咱们到西晋篇时还会详写。
有本事也别降魏嘛,不过是待价而沽的鼠国鼠辈而已[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