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鹤子”的林逋

大道知行 2025-01-20 14:00:59

“梅妻鹤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后用以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它出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说杭州孤山有个叫林逋的隐士,不娶老婆,更没有孩子,特别喜欢种植梅花和豢养仙鹤。

林逋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生于宋乾德五年(967)。他是北宋的隐逸诗人,虽然其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的《山园小梅二首》其中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却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尤其是“疏影”“暗香”两词,简直把梅花的高洁、端庄写绝了。

因为诗文、字画都写得很好,林逋名声大噪,也成为当时最有名的隐士。苏东坡曾经诗跋林逋的书:“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其中的“东野”指唐代诗人孟郊,其诗作多寒苦之音。而“留台”则指北宋书法家李建中,他因曾掌西京(洛阳)留司御史台故得此名,其字瘦硬有骨力。

林逋是在40岁左右来到孤山隐居的,他建了一座“巢居阁”以供栖居。据清代王复礼的《御览孤山志》记载:“和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实亦可售。每售梅一树,以供一日之需。”意为林逋是靠种植并出售梅花来生活的。但是,林逋的诗《又咏小梅》和《梅花二首》其二,似乎又在隐隐约约告诉读者,他其实只种了一棵梅花树。

孤山是西湖中的一个岛,现在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据《宋史·林逋传》记载,他“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那么,北宋时期孤山尚无桥,仅有白堤相通连,他又是如何售卖梅花的呢?

林逋究竟种植了多少梅花树以及售卖梅花的方式,姑且不去讨论,但是他对于梅花的喜爱却是发自内心的。

《宋史·林逋传》载:“真宗闻其名,获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宋真宗听说林逋“梅妻鹤子”的事迹,便赐给他粟米、布帛,并要求官吏按时慰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所造其庐,玄学终日而回去。”薛映和李及都先后担任过杭州知州,他们都经常到林逋的巢居阁做客,清谈终日才回去。

史书中的这个记载就比较有意思了,一位著名的隐士不但和地方父母官们走动频繁,连皇帝都跟他有所瓜葛。同时,白居易写的《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其中两句“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说的是当时杭州赏梅花的胜地伍子胥庙和孤山梅花盛开时的景色。由此可见,孤山在唐代已是人头攒动的“旅游景区”,似乎并不符合古代隐士们对隐居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要求。

《宋史》记载林逋:“性恬静不好和古,弗趋荣利”;“且不欲以诗名一时”。但是一辈子和高僧诗友相往还、不参加科举考试的他,却“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培养侄子林宥考上了进士。

通过《宋史·林逋传》,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隐士林逋的轮廓。他不结婚,没小孩,不参加科举,没做官,一辈子都在干种花、养鹤、写诗、作画等风雅之事。他的朋友圈有很多官员,甚至还包括皇帝,他对朝廷里的事不但了解而且很关注。这可能是北宋时期对于隐士的理解不同,也可能是林逋个人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

公元1028年,林逋去世,“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本文原载于《今晚报》(作者程醉),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