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员70退休,能否退休皇帝决定,有官员3次上书退休却被拒绝

博涛聊历史 2023-02-14 18:22:48

退休这个词想必大家非常熟悉,对于即将迈入退休行列的人来说更是期待有加。而且我们也都知道如今的退休年龄非常晚,在50到60左右。为此不少上班族郁闷抓狂,直呼:“六十也,牙齿尽落而食美食无味也”。然而许多人一定想不到,我们一直以为的短命的古代人,他们的退休年龄居然比我们还要晚些。不,或许按古人的话来讲,是“致仕”比我们要晚些。那么,他们通常的致仕年龄是多少呢?据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仕”。而在周后,也大多沿用此制。想必看到这里,多数人已经颇为震惊,内心想法层出不穷,并明显的表现出“震惊孩子一脸”的外部状态。

其实啊,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这是正常现象,当时的退休意识普遍没有现在清晰,而最开始的退休归其原因还是年老体衰,职位无法胜任,试想,如果一大堆迟暮老人一起共事,那讨论的究竟会是实事还是保健呢?哈哈哈,此处开个小小的玩笑,下面我们言归正传。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当时的退休制度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一些重臣,甚至还有许多大臣为了提早退休而不断努力。为什么呢?

当然是位高权重者,受人忌惮也更深,年纪大了见过的私密事也多了,更甚至掌握的不只是一个帝王的秘辛,我想,如果我是皇帝,我恐怕也不太安心,暗搓搓的想把知道我秘密的人处置了去。而大臣也不是傻子,能安稳活到六七十岁的大臣,多少有点运气和机警在身上的,快被皇帝盯上了怎么办?当然是跑啊,跑的越快越好。因此就有无数人想要提前告老还乡,法子也是层出不穷。那么此时我们就要提到一位三次致仕而不得的人物了。那就是文宗时期的裴度,三次上书却被皇帝见招拆招,最终不得不留下。由此可见,在致仕这个环节中,皇帝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也并非所有的臣子都想着退休,反而与现在不同,很多人面临退休却保持抗拒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古代许多时期的致仕后条件不够让人满意造成的。致仕对于那些中下品官员较为严苛,而这些人往往俸禄本不丰厚,在致仕后更是迅速缩减,甚至有时还会变成布匹这些并不足够实用的东西。于是很多小官为了生活,依旧拒不退休,这样的情况使得新鲜血液无法融入朝中,令皇帝十分头疼。

相比之下,我们如今的退休制度已渐趋完善,有了严格的法律保障,退休福利制度也更加完备。因为我们通常理解的古代致仕往往只适用于官吏,而普通百姓则没有致仕一说,更枉论“退休金”。普通百姓生活贫苦,一辈子要为了餐饭奔波劳碌,而大臣们也要不断向上攀爬,两袖清风的官员老年后生活也未必比普通官员好到哪里去。

现在的职场未必风平浪静,然而若换做古代,则更是波涛暗涌,一个绝对的上位者一言堂所带来的危机,则是无数本想安安稳稳过一生的大臣们头上悬着的刀剑。生活在和平的社会主义的我们,或许想象不到古代压迫下那微弱的人权,生杀予夺的权利交由他人,于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便不是妄言 。由此可见,目前的生活还是蛮不错的。

说起来退休制度的发展,最早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唐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后在宋元明清时期逐步完善。除了叫做“致仕”外,此外还可以叫做“致事”和“致政”。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以上我曾提到过,在«礼记·曲礼«»中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而事实上到了明代则改换为六十致仕,除了年龄到而被迫退休以外,也可以提前退休。

上面我们也曾提过有因为权力斗争而选择提前告老还乡,也有因为因为俸禄,而不愿提前远离官场这两种情况。但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存在的情况就是身体病弱而无法胜任,因此提前退场。此外无心官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朝中诸多大臣中,并非所有的大臣都对官场有热切的期望,有一些被迫走上当官的道路却更向往乡野自由,一些出于对现实的无力而最终选择辞官归隐。其中一个典型人物就是我们背诵古诗文时经常遇到的陶渊明。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将军参军等职位,然而他早年就偏爱自然,为官之后反而在一展宏图和归隐自然中摇摆不定,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辞官归隐。他还有一首诗生动的描述了他的游宦生涯:“往昔出仕远行意,直到遥遥东海边。道路很漫长,没有尽头,途中的风浪时常阻拦着我。是谁使我前来远游呢,好像是饥饿在驱遣着我。倾尽全身力气,不过是求一个饱,而一饱所需少许便有馀了。我恐怕此行并非求取名誉的良策,不如此官归隐自去悠闲”。正是我们所熟悉的«饮酒»其十。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窥见:退休居然也是个技术活,怎么退?什么时间退?有何原因退?通通都要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君王的意愿。如果年老官员实在死乞白赖留下,又不干活白吃干饭,君王的脾气也是有的,勒休和令休了解一下。

我们知道,唐朝的制度也是七十退休,这个条件其实并不多么严苛。因为不愿意在退休年龄退休和不想在不退休年龄任职的人上书请辞或者是请留。写唐朝的退休制度,待遇也非常优厚。官员退休以后不仅能够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且还有丰富的经济支持。但是同时由于它的标准宽松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问题:首先是大批的慕名利之人不愿退隐,其次伴随着高官和中低官的差距,一些官员由于自身生活问题,也不愿致事。

此外,唐朝对官员的录用标准有一条就是要求样貌风伟,就是说现在的看颜值。官员明明年龄不到退休年纪,却依旧要求辞职,就是因为他们的长相太过老气,体现出央央大唐的风度。

这就 造成了很有趣的现象。些人明明年龄不大,却被勒令致仕。有些人七老八十,牙齿零落,多次请辞仍不得愿。如柳公权,八十岁了仍然在职。武则天时期,更有官员直接躺地不起,连生命都在朝堂逝去。武则天80岁时还曾任命张柬之当宰相,两个头眼晕花的老人,一为君一为臣,也算一大奇景。

武则天这个任命是好是坏暂且不论。年纪过大的官员从事职务起来不够轻便,却是真的。有腿脚不便者,登梯时颇为吃力,如此辛劳之后再去朝堂议事,不亚于我们跑完800m再去做一套高数题的抑郁。或者说抑郁并不恰当,因为有一些虽然吃力,但还是努力做出老当益壮的样子,比如武则天时期的兵部侍郎侯知一,为了显示出自己仍旧可以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他竟当场快走,以视矫健,让人哭笑不得。

好了,到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唐朝的退休制度和皇帝的权利,下面我们开始细数一下唐朝的品级。唐朝官员品级是古代官员等级制度,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包含官爵,文武职官,勋位等品阶。唐朝的一品官为:司徒,司空,太师,太傅等等。从一品则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等。正二品有:职官尚书令,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等。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宝等职官,以及光禄大夫等文散官。此外还有有正三品,从三品等依次类推。这里就不再过多阐述。

退休金制度始于唐朝。唐朝的重臣退休以后,不仅自己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而且父母亲人也能也能够请求重点照看。但重臣重臣,突出特点就在重,唐朝的五品以上官员和五品以下官员的退休保障差异巨大。对于以上的官员来说,退休之后全家减免赋税,而且每年还可以领取保障金。但是六品以下只能免除自己一个人的赋税,并且退休金会转为田地,这样的话,回家可以去做小地主,保准吃喝不愁完事儿。

所以退休后的待遇如何完全取决于在职期间的职位高低,要么贪腐要么位高,否则要赡养一大家子人的官员,退休后很可能得不到保障。本来活到七十就已经是很稀少了,俗语说年近七十古来稀,若年老体弱,且还没有足够的物质支持,未来生活可想而知,所以这也是中国古代贪官污吏较多的原因之一吧。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一直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的目标。不过我们渐渐的由更多的依靠家人,变成更多的依靠自身。感谢中国古代的退休金源头,使得我们如今有了更为完备的退休金体系,直到我们在面临体能退化的老年期也能保持良好心态,乐观应对。

我想,其实人老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了却没有成绩,更甚至没有保障。我想古代许多被称为厚脸皮拒不致仕的大臣恐怕也是出于这种担心。古代人通常寿命比较短暂,短短的70年几乎是相当于大部分人的一生。有些人有退休期限与没有退休期限并无分别,但仍旧有相当一部分的长寿人群希望能过上清闲安逸的退休生活,这就显得退休金十分必要。

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感觉退休金不应只局限在某些岗位,而应该方方面面都包含。现在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岗位的退休金保障很全面,有一些职业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保障。这大概也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想要有一个稳定的编制岗位的原因吧,明明还年轻,却已经开始为老年生活发愁,这也是极为让人痛苦的一件事。

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尚未迎接自己的晚年的现代人,我也希望自己晚年时候能够有更加完善的保障。能够不像古代一样,只是少数人的行止由心。我们都是普通人,是大多数人,希望制度不只是保障少数人,而是全部人。如今的进步已然很大,决定着退休条件的不再是皇帝,而是法律。不再是官阶而是制度。因此,我也愿意相信并坚信,明天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更加有希望。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