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口中的“自古以来”吓坏菲律宾:巴拉望岛咋成“郑和岛”了?

郭俊辰聊 2025-03-06 19:31:54

2025年3月,菲律宾国家历史委员会罕见发布专项声明,否认中国社交媒体关于“巴拉望岛历史归属”的讨论。这场争议源于中国网友提出的“郑和岛”称谓——根据明代航海记录,郑和船队曾在该岛休整补给,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亦在此开展天文观测。

史料显示,巴拉望岛在14世纪已出现中国航海活动的记载。元代《四海测验》明确记录该岛被纳入领土测量范围,而明代《郑和航海图》标注的“三岛”位置与现今巴拉望高度吻合。西班牙殖民档案记载,16世纪登陆时曾发现岛上的中国瓷器与建筑遗迹,印证早期华人活动痕迹。

菲律宾曾援引“前身国家附庸不构成主权依据”原则,对马来西亚沙巴州提出领土声索,却拒绝将同一逻辑应用于巴拉望岛。1898年《美西条约》划定的菲律宾领土西限为东经118度,而巴拉望岛主体位于东经117度至120度之间,这一法理漏洞成为争议焦点。马尼拉大学国际法教授指出,若严格按历史条约,菲律宾现行主张的60%海域将失去法理基础。

巴拉望岛距中国南沙群岛仅280公里,是菲律宾控制南海航道的关键支点。岛上建有美军轮驻基地及监听站,2024年美菲“肩并肩”军演中,该岛更是模拟夺岛作战的核心区域。中国网友的“郑和岛”提法,恰触及菲律宾对西部防御链的深层担忧。

尽管中国官方未就岛屿归属表态,但菲律宾的过度反应暴露其战略脆弱性。东南亚历史学者注意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近期悄然修订教科书,淡化郑和航海的区域影响,侧面反映南海历史叙事争夺的白热化。

从元朝测天到当代舆战,巴拉望岛的归属争议揭示了一个深层规律:在海洋权益博弈中,历史记忆与法理依据的权重,往往与综合国力同步消长。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海事专家所言:“当考古发现需要配合现实政治时,史书上的每一行字都可能成为浪涛中的礁石。”

0 阅读:35

郭俊辰聊

简介:洞悉时事,每天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