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损、益之道,做人、做事大不同

斯威国学 2024-03-19 03:16:06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我小时候电视刚普及,看到电视上神仙手一挥,想要的东西一下子就能变出来,小孩子都惊叹得不得了,也羡慕得不得了。成年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地球生物、人类的演化,思想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字和货币的演化,国家的强盛……是一层层积累的结果,因果关系的链条环环相扣。有时候是渐进,有时候突变,即使突变也是量变引起质变。不可能今天还处于石器时代,明天就造高铁了。 当然了,有人帮助或者学会借势就不一样了。 就拿日本来说,日本二战后迅速发展,日吹们会说日本先进,日本人素质高。谁能想到日本在西汉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受中华文化的同化,到东汉时就迅速从青铜时代转为铁器时代,光武帝还赐给日本国王以印绶,叫汉倭奴国王印。我们中国一段时间落后,好在我们中国人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加上勤劳勇敢,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际往来,很快就重新站到世界前列。 从过去到现在,每个时间段都有相应的横截面。一纵一横,纵向的主线、时间轴与横向的支线延展、能力成长,缺一不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是我们人看世界的逻辑或者是思维模式。 缺了这种思维模式,我们看问题就会很片面,就会产生各种疑问,中国人为什么一到国外就喜欢种菜?中国搞一带一路那么累干什么?考古有什么用?疑问非常非常多,不仅中国人问,外国人也问。英国人李约瑟提出一个“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具备上述的整体思维,这些问题并不难回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试着回答上面的问题。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们最不喜欢的就是孤,寡,不善这些,而王公却都用这些来称呼自己。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事物不是因为受损而获益,就是因为获益而受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前人是这样教的,我也是这样教别人的。自恃其强,偏执妄为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而我一直把这样的态度当成是指导我人生的根本。 我们做人、做事一定会考虑两个东西,损和益。你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投资要考虑划算不划算,请客吃饭要考虑有没有价值,有没有长期价值,交朋友,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为了让你得到良好感受。如果一个朋友见你一次骂你一次,你很快就不会和他交往了。不管你有没有这个想法,你都在考虑这其中有什么样的价值。 企业财务要做损益表,开支多少,收入多少,损大于益就是亏损,益大于损就是赢利。没有哪个老板和员工期望企业亏损的,盈利当然是越多越好。投资股票的人看到大盘一片红,信心倍增,长期绿色,纷纷离场。家庭也是一样,年终的时候,夫妻两个盘点一下,今年的家庭收入、开支多少,还有多少储蓄。没有入不敷出,储蓄多,心才安嘛! 企业重视损益,要看损益表,家庭要算收支。个人也讲损益,损是付出,益是回报。没有付出,怎么会有回报呢? 损益又称为正负向的价值。我前面举过一个例子,我朋友去听一场讲座,当时,听讲座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讲师讲的什么玩意儿,太枯燥了,听不懂,纷纷离场。而我朋友却认为非常值得听,他后来还因为这场讲座结识了讲师,把本来濒临破产的公司彻底改了革,公司比之前的规模翻了好几倍。 所以说,你对一件事情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你能不能从这件事情中拿到价值。离场的人是抱着下士的心态去听,他们认为自己在这场讲座中受损了,中途离场是及时止损。 从外界传递过来的东西,我们如果认为是损的,那么自我就是益的,溢出来了。这个叫益之而损,这会导致我们停留在某个层面不能前进。 我的朋友认为值得听,付出了时间和认真的态度,所以就获益了。一个人把自己过去所学习到的东西放下,去听别人讲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听得进去。听进去,再跟自然规律做比对,这个人讲的是不是符合自然规律。他发现,的确值得学习,就得到了一个良师。自我要先损,然后受益,叫损之而益。这样的人才会进步。 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喜欢学西方人,叫孩子自信。自信没有问题,最怕的就是把孩子搞得迷之自信,你最好,你最棒,你是天下第一!做父母的这样教孩子,搞得孩子真的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孩子走上社会撞了南墙才知道,哦!原来,我不是天下第一,然后才有可能有一个痛苦的改变过程。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变得社恐,不敢面对现实。 人是这样的,越无知,越认为自己知道得多,越自满。而且,多数人是很怕别人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意味着自己掌控情境能力弱,这会让自己感受性不好。你要是跟一个人说,你懂什么呀!你连这个都不懂!他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跟你急,另一种会拼命证明自己很懂。然而,越是这样的人,越会陷在自己已懂的那一点点知识上,学不进去新东西。 所以,《道德经》强调的是在做人方面要反过来,要谦虚。大脑虚、空才能装得下去东西。 谦受益,满招损,事物不是因为受损而获益,就是因为获益而受损。古人教孩子的时候,要孩子做谦谦君子,谦谦君子是既自信,同时也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知道得越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地方越多,就越谦虚,越愿意去学新东西。这样就能形成正向的循环。 位置越高,越要谦虚,越要把自己放低。所以,王公称自己为孤、寡、不榖。团队领导把自己放低,别人才能抬起来。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说,你们都是靠我吃饱的,你们都不如我!没有哪个下属心里服气的。 有时候损益不一定成正比,需要通过长时间来看,才能达到动态的平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孩子上学。一个小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还要放弃玩耍的时间,在孩子看来这是损的。因为孩子学习到的知识在当时,不一定能够在他的世界中体现出多大的价值。因此,这就需要家长、老师,把一些价值给到孩子。让孩子帮忙做一些事情,写邮件、做统计,帮忙解决一些问题,并且因为做这些事情而得到肯定和认可。这样,孩子就能通过损而得到益,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更强烈了。 任何事情都是有无相生,损益相伴的。当我们认为对的时候,一定还有不对的地方,当我们认为一定是错的时候,其中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做人、做事要做到损而益之,有两个相反方向,在做人方面要追求损,做事方面追求益。进,不必说,是让自己前进,而退,也是为了更好的进。不管是损还是益,最终都是为了益。这一点要辨别清楚。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二)
0 阅读:5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