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孚:虽然带头废帝,从不制止侄子,但自认是大魏忠臣

鉴史忆往呀 2025-02-17 14:26:31

在波谲云诡的魏晋政治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登场,他们或是以忠臣的面目出现,或是以奸臣的形象亮相,而其中最为扑朔迷离的角色非司马孚莫属。他既参与了曹魏的建国大业,成为开国元勋之一,又为司马家族的权力上升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既是西晋皇室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却又自诩为“魏之忠臣”,与其它西晋宗室显得与众不同。司马孚这种复杂且矛盾的形象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那么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回顾历史,司马孚的提名在废除曹芳帝位的奏表上赫然在首。不难发现,司马孚在许多重要决策中并未表现得像他所标榜的那样“忠诚”。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孚第一个在奏表上签名,明摆着支持司马师废除曹芳。这一签名意味深长,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司马孚作为权臣的一次政治站位,更是因为这份奏表实际上代表着司马家族对曹魏皇室的直接挑战和否定。

在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孚作为曹魏臣子,的确表现出了忠诚的样子,但之后却逐渐显现出其两面派的特质。在曹髦刺杀司马昭失败后,司马孚痛哭,却并未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来为曹髦复仇。相比之下,陈泰在曹髦被杀后强烈要求司马昭诛杀贾充,为此得罪了司马昭,甚至气病而死,与司马孚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司马孚不但没有像陈泰那样捍卫曹魏的正义,反而在之后的朝局中适应了司马氏的掌控,并接受了安平王的封号。这一系列的行为显示,司马孚表面上虽然哭得悲痛,但实质上他深谙当时政局的现实。他很明白,如果不借助司马氏的势力,可能自身也无法在乱世之中保全。正如司马孚在曹髦尸体旁痛哭,却没有进一步要求司马昭承担责任一样,他的“忠臣”角色更像是一场表演,为的是在变局中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考究历史,司马孚作为司马懿的弟弟,在司马家族地位日益攀升的过程中,他的角色和立场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司马孚接连签署废立奏表以及对侄子行为的隐忍来看,他的“忠诚”似乎更多的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在乱世中自保的智慧表现。

不可否认的是,司马孚在一些关键时刻的确流露出对曹魏的深厚情感。尤其是其自称为“大魏忠臣”并在晚年频频流露出的怀旧情绪,都为他留下了忠臣的名号。不过,在这种怀旧和忠诚的表象背后,是一种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司马孚深知,固执坚持曹魏的立场,不仅是与司马家族的势力对抗,更是置自己于险境。因此,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妥协,不再坚持求取名声的“忠臣”之道。

司马孚一生的政治生涯,既充满了忠诚与背叛的矛盾,也体现了在权力斗争中的灵活应对。他一方面极力维护曹魏旧臣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司马家族的掌控下左右逢源。这种两面派的姿态,既是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的缩影,也是司马孚个人智慧和政治手腕的体现。

司马孚的儿子司马望则在这种家族与朝廷间的夹缝中,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他在曹髦时期曾作为近臣,不愿直面家族的内斗而选择外派镇守关中。这种远离中央的方式,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直接对抗。而司马孚在关键时期的站队,显然是他自保的一种策略,但也让后人对他所谓的忠诚产生了质疑。

综上所述,司马孚在三国历史中的角色充满了复杂性,他的忠臣形象与背后的实际考量并非一致。他的行为虽然表面上显示出对曹魏的怀旧和忠诚,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表演与自保。因此,司马孚的忠诚到底真伪,值得我们深思探究。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