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男人没那么重要

张德芬空间 2024-07-01 15:45:29

前几天朋友们聚会,离异后一直单身的L,突然说她恋爱了。

“你想清楚了吗?”大家都很惊讶。

当初,因为前夫的背叛,L发誓自己要将感情彻底从她的生活中剔除。

她宁愿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也不愿再被男人牵绊、影响自己。

十几年,L就这么自己带着孩子相依为命,虽然辛苦,但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的。

L说:“我也是这几年不断地成长,才渐渐放下过去,也明白女人的幸福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要学会把男人当生活的配菜。

“你会喜欢这道配菜,但他不会成为你生活的必需品。”

“我现在跟他,只谈恋爱不结婚。在一起高兴就继续,不高兴也没必要委屈自己。”

“就活在当下的缘分中,不会考虑太长远的事。毕竟谁都无法保证,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L的这番话,让我想到:

“好的亲密关系,都要有各过各的能力”。

这种各过各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与自主。

不是不对他有所求,而是别让那些期待成为自己生活的全部,修3个不执着的功课。

不执着于男人的承诺

“你不会出轨的吧?”,“你会永远只爱我一个人的吧?”

很多人走入婚姻时,都会担心,但却期待一个永恒且专一的承诺。

正如《霸王别姬》那一句经典台词:

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但爱这种东西,是瞬息万变的,是无法预知的。

即使在婚礼上说着铮铮誓言,婚后也不知道会面临什么。

第一段感情,在一起7年,L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前夫顾家,公婆不跟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两口子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即使结婚了,还像热恋中的情侣一样,啥仪式感都安排得满满的。

直到某天,L无意翻看前夫的手机,发现了他的婚外情。

瞬间,L崩溃了,感觉五雷轰顶,天崩地裂:

原来男人可以在爱着你的同时,爱另一个人。

她感觉自己过去这几年的幸福,就像一个笑话,她生理上都开始反胃、恶心。

很多人在第一次遭遇男人背叛时,都有跟L一样的想法——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假的,是骗人的。

好像失去了这个男人,自己的人生就要崩塌了一样。

有的开始攻击:“男人都一个样,都是骗子。” 有的变得极端抓取、不断向另一半索要承诺:“你保证……吗?” 有的对爱情灰心丧气,“算了,就这样吧。”

在我们受伤时,很难冷静下来思考:

这仅仅只是一段关系的结束而已,只要自己还在,爱就不会消失。

当然,不论是哪种状态,都只是失望、悲伤之后一种暂时的心理防御:

是你在保护自己在当下的情感重创中,稍微好过一点。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转,不少人会把自我保护会变成了新的桎梏——

不仅没有让自己真的变得更加轻松、喜悦,反而生出对幸福的悲壮感,一种不甘又无力的妥协。

L在离婚后就曾沉浸在这样的痛苦与悲伤中。

直到她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才慢慢看清关系与爱的本质。

她说,有次心理咨询师问她:

“如果那个男人的爱都是骗你的,那你感受到的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其他人那里,或在别的什么那里,能让你感觉到类似的爱吗?”

那一次治疗,L想到了很多。

她想前夫是爱过她的,“他的承诺也是真的,只是人心会变。”

被爱的感觉是真的,“但被爱可以被剥夺,爱是不会的。”

她还意识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好像一直在围着别人转。

小时候,这个人是父母。

父母夸我,我就开心;父母忽视我,我就不开心。

工作后,这个人是领导。

领导肯定我,我就开心;领导否定我,我就不开心。

结婚后,这个人是老公。

老公送我礼物,我就开心;老公忘了纪念日,我就不开心。

看到这些,L的内心第一次出现了这种叩问——

“我可以自己给自己快乐吗?”

“我可以自己爱我自己吗?”

当她渐渐学会发自内心地爱自己以后,她发现男人好像没那么重要了。

或者说,那些她曾经以为一定要从他者身上获得的爱与认同,都没那么重要了。

“我只需要享受每段关系给我带来的经历与感受就好了。

也不会再去执着于一个所谓的承诺。承诺本身就是枷锁。”

这时候的幸福,并不源自他人。

而是一种活在缘分中,享受当下、顺其自然,彼此都来去自由的松弛感。

就像躺在草坪上看天空的云,任它在你的天空停留、来去、变化……

云是自由的,你也是。

这时候,要修的第一个不执与放下,也就真的做到了——

是一种随顺姻缘,心无挂碍的自由。

不执着于要男人爱

第二个功课,是修不执着于要男人爱。

朋友36岁了,恋爱17年交往了10任男友,却都没有进入谈婚论嫁的地步。

她每一段恋爱,都倾尽所有、全情投入——

谈得轰轰烈烈,爱得撕心裂肺。

本来是幻想张爱玲在《时有女子》里的那句: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

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结果,爱得她自己千疮百孔,伤得她体无完肤。

其实很多女性,在恋爱婚姻中,都很容易陷在对“爱”的执着里。

“你为什么花时间送你同事下班,都不愿意帮我拿一下快递?你不爱我”;

“我照顾这个家这么辛苦,你都不知道心疼我一下,你根本不爱我”;

“要钱没钱,要爱没有情绪价值,跟你在一起过个什么劲”;

......

就像网友们调侃的:

本来是想找一个人避风雨、护我周全的,结果风雨全是这个人带来的,还给我搭建了一个在婚姻里孤勇拼搏的战场。

真是谢谢他了!

就像这个谈了十几年恋爱的朋友,终于在10个男人来来去去的谎言、密语、争吵和分开下,懂得了:

她好像只是在追求一种被爱的感觉。

德芬老师也分享过自己这样的一段经历。

她从18岁第一次恋爱后,几乎没有“空窗期”。

因为她害怕没人理会、孤单、无人可依的感受。

而这个感受来源德芬老师小时候重复经历的痛苦。

那时候,德芬老师经常被限制在家里,无人理会,每天只能透过窗户望着外边的世界。

即便长大了,这种悲苦、孤单、无依的感觉常常困扰着德芬老师,甚至会把她打成抑郁的状态。

在《爱到极致是放手》的这本书中,德芬老师谈及自己离婚、单身的第一年,经常感到自己在不断重复小时候经历过的痛苦。

她觉得自己需要心里踏实地有个男人,才能让她感到安全,感到自己在地球上有安身立命之处。

尽管那时候的德芬老师已经拥有了千万粉丝、儿女成群、父母安在。

看到自己的这个情绪模式后,德芬老师让自己待着这个负向情绪中,不断鼓励自己安住在当下,告诉自己:

“这是我小时候情绪模式的延续,是我头脑创造出来的幻象。”

当女人看清幻想,了解被爱有时候就是骗局,不再想着依靠男人时,哪个不是手拿武器就能上生活的战场,回到家里又能照顾好自己的一切的女人?

她们本身就是自己的盖世英雄:

家庭里对孩子的悉心照料; 职场上对项目的运筹帷幄; 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想办法解决。

男人的爱,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渐渐走出来的德芬老师,也活成了事业、生活都风生水起的大女主。

“应无所住(执着),而生其心(清净心)”

唯有穿越自己的情绪黑洞,突破自己的情绪模式,不着相、不执着于要男人爱。

我们才能舒展自己的生命,获得真正想要幸福。

不执着于做关系里的“好女人”

第三个功课,是修不执着于做关系里的“好女人”。

有的女人最大的担忧,就是自己在丈夫面前不够完美,不是足够好的女人。

为了让自己成为“好女人”:

她们付出一切,却还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

她们精心打扮,却还觉得自己不够美丽;

她们努力平衡工作生活,却还觉得自己很失败;

她们照顾孩子、家庭,却还觉得自己不是个完美的母亲和妻子……

而在其中最典型的,要属《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的米琪·麦瑟尔夫人。

她的生活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完美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苛责。

在丈夫面前,她从来都是一张精致、优雅的面容,结婚4年,她从未让丈夫看过自己素颜的样子。

即便是两人一起休息、睡觉,她也会等丈夫睡着后,再去卫生间卸妆;

然后又在丈夫起来钱,化好妆躺下,确保丈夫睁眼看到的是美美的自己。

在朋友面前,她也时刻记得要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

不论什么时候出门,她都会在出门前认真地换装,穿上正式得体的衣服,时刻保持积极热情的一面,笑脸迎人。

日常她也非常懂得穿搭、身材保养,严格要求自己即便生了两个孩子,也要把身材保养的苗条如初。

……

然而,这样完美的她,却仍遭遇了丈夫的背叛。

但面对丈夫出轨的消息,米琪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

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

于是,她更加努力、用心、低姿态地挽回丈夫,但丈夫却离开家,逃得更远了。

但也正因为这次感情的裂痕与伤痛,让米琪开始发现新的自己。

——她去酒吧买醉,并借着酒劲上台吐槽自己的生活,赢得满堂喝彩。

甚至有经纪人专门找她做专业脱口秀演员。

只是这时候的米琪,觉得昨晚的她,根本不是自己。

很多女性在生活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有很多的桎梏:

“一大把年纪了,还情情爱爱的,老不羞。”

“都有孩子了,还把自己整得那么花里胡哨的,没必要。”

生活要怎么过,她们有很多的标准、应不应该,而不是考虑自己喜不喜欢。

好在生活,冥冥之中总会有那么几次“意外”,来松动我们固化的信念。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颗种子。

生命天然的、真正的、向上、向外发展的欲望,是没办法埋藏太久的。

就像米琪,借由这次丈夫的出轨事件,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并也借此帮助丈夫,透过“被人崇拜的男人”的面具,看到他内心真正的自己。

而这番改变,也让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重新真实、具体地认识对方,重新相爱。

这也让我不禁想到:

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从第一个吻开始的,而是从第一个屁开始。

所以,不执着于做关系中的“好女人”,学会做真实的自己,是我们需要修的第三个功课,也是最重要的功课。

如果你感觉很难做到,可以参与德芬老师亲自研发的《亲密关系》体验营。

这不是让你一味学习经营亲密关系的技巧,而是借由打磨亲密关系这面“镜子”,更好地看见自己,修自己。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小熊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