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生活在乡村,仅仅是普通农妇的戎冠秀,却受邀参加开国大典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4-11-02 20:00:4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主席亲切接见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普通老太太,拉着她的双手,问她叫什么名字。

当老太太用浓重的地方口音道出自己的名字,毛主席笑了,连声应道:“我知道你的名字,我记得,你是咱们子弟兵的‘母亲’嘛!”

老太太瞬间泪流满面,激动到无法言语。

为什么毛主席如此对待、评价这位老太太?一切要从老太太自身经历说起。

老太太出生于一个寻常家庭,她的家,位于太行山深处。卢沟桥事变后,整个华夏都弥漫在战火硝烟中,老太太所在的乡村同样不例外。

那个时候,她已嫁为人妇,是一个男人的妻子,几个孩子的母亲。她看着满目疮痍的国家,看着朝不保夕的同胞,强忍内心深处的惶恐不安,努力操持家中事务,维持一个小家表面的平静。

某天,一队人马来到她的山村,安抚她和乡亲们,说他们是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他们来这里创建抗日根据地,来和敌人打仗,帮助大家恢复宁静美好的生活!

在八路军宣传施行的惠农优农政策影响下,老太太仿佛当真看到隐藏在浓雾中,那条通向光明的道路。她很关心驻扎在村子里的八路军同志,积极动员妇女、儿童为八路军找草、找粮,尽其所能支持他们与敌人作战。

她跟随她的丈夫,加入中共组织,成为妇救会一员。在她的号召下,村里的妇女纷纷扯掉裹脚布,投身抗战事业,拧成一股不可小觑的革命力量!

她们帮八路军做衣做鞋、运送物资、救护前线回来的伤员、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水送饭……

1942年,有八路军来村里动员参军。她第一个站出来,给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报名。她说:“我生了3个儿子,八路军看上哪个,就带走哪个,全部带走也行!若是也能看上我老伴,更好,他上不了战场,可以帮八路军喂马做饭!”

在她的带头下,村里出现一股争相送男丁上战场的热潮,大家都在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事业!

后来,老太太的小儿子兰金牺牲在朝鲜战场,老太太伤心不已,却不后悔送子参军保家卫国的决定!

有一天,敌人又来村子附近“扫荡”。老太太带着一名患有疟疾,左臂受伤的战士到山中躲藏。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来,小战士趴在土坡上,怎么也使不出力气,再往上攀爬。

老太太见状,赶忙蹲下身子,将战士的双脚放到自己的肩膀上,用自己的身体当做梯子,将小战士送到土坡上,又奋力抱着小战士,冲向某个山洞,成功让小战士逃过一劫。

很多年后,老太太的李耿成带着一波波慕名前来采访参观的人员重走当年这段逃难路,气喘吁吁地坦言:“我是真不知道,我奶奶那样一个小脚妇人,是怎样在如此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一次次背着伤员入山逃避,一次次抬着担架运送伤员,给伤员们送饭送水的。我觉得,一定是有那么一股精神,支撑着奶奶坚持下来的!”

1944年,老太太到八路军驻地参加第一届群英会,又在会上重遇那名小战士。小战士紧紧抱住老太太,哽咽着向她道谢,自我介绍说他叫邓仕均。

老太太记得这个名字,组织刚刚授予其“战斗英雄”的称号!她摸着邓仕均身上留下的战斗伤疤,柔声问孩子还疼不疼?

二人就此结下深厚母子情谊。

多年后,老太太再一次和邓仕均相逢在中南海,他们一个依旧是“战斗英雄”,一个则是“劳动英雄”,共同见证新中国开国劳模的诞生。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又过了几年,老太太去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却得到一个噩耗,邓仕均牺牲在朝鲜战场了!那一年,只有35岁。

老太太哭得十分伤心,就好像又失去一个亲生孩子一样。

战争结束后,老太太仍旧住在那座山村,每天清晨早早起床,背上背篓去捡粪拾柴,虽然时常要外出参加各种会议,可每年出工天数依然保持在170天以上。

她一心想用自己的能力,带领乡亲们走向更好的生活。李耿成回忆,奶奶每到中午时分,总不见人影。家人找去,就见她一边端着饭碗,一边走家串户,抓紧时间给大家安排生产任务。

那个时候,她都是花甲老太太了,可还是不愿停下劳动的步伐。

1965年,她去北京参加活动,招呼朋友去东来顺吃饭。期间,她向朋友透露:女儿女婿总想把她接到身边照顾,她不愿意。别看她已年至古稀,可她很清楚,组织培养她不是让她享福,她要回报组织对她的培养,她还能在村里带头生产,毕竟,村里提不上去的生产力,真叫她发愁哟!

李耿成也说,有年他回乡探望奶奶,结果在家没找到奶奶,问了一群才知道,他们家70多岁闲不住的老太太又去山里种树了!要知道,那年大雪盖路,就算是李耿成这样的年轻人,走在外面,都要非常小心;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居然还自如地爬上山里,和年轻人一起挖坑造林,中午仅靠玉米饼子充饥、雪水解渴,简直叫人佩服至极!

1978年,北京又送来让老太太到北京参加会议的消息!老太太激动得彻夜难眠,不停拉着家人,念叨:“我还没老!组织认可我,我就要努力追上年轻人脚步,帮助国家建设4个现代化呀!”

晚年,家人担心老太太在乡村的生活,又数次提起接老太太到城里生活。老太太坚持拒绝,自言在山里住了一辈子,早习惯山村生活,去城里还要给家人和组织添麻烦,她不去!

90岁大寿那年,老太太的孩子们赶回来给老太太过寿。老太太看着一个个优秀的儿孙,仿佛预料到什么似的,交代他们:“等我死了,你们一定要遵循组织的规定,将我火化,丧事越简单越好!”

转年,老太太患上严重病症。来家中探望她的领导们一再请她去城里治疗,老太太始终不肯。某次救护车都开到老太太家门口,老太太还是不愿意上车。

女儿女婿听说,亲自回家劝说老太太。但口水都说干了,老太太仍不为所动。僵持之际,女儿灵机一动,哄老太太说他们就去卫生所看看,上午去,下午就回来。

老太太果然上当,坐在去城里的车上,严厉批评女儿以后不能这样做了!

在医院,老太太在各方精心照顾下,又延续近一年的生命。

1989年,陷入弥留的老太太好似回到那个战争年代,拉着家人的手,喃喃叮嘱着:“孩子、好孩子,要好好养伤啊,伤好了,再帮咱们老百姓赶走敌人啊……”

这位老太太就是战士们的“好母亲”——戎冠秀,她用人生描绘“妈妈”的模样,在人世间留下最美最动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

《戎冠秀传·母亲》

《巾帼故事汇②:戎冠秀》

0 阅读:18